5月12-13日,全國農技中心在云南昆明組織召開了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檢測技術研討暨早稻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會,來自14個水稻主產省(區、市)的測報技術人員和有關科研教學單位的專家共計40余人參加了會議。
近年來,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南方稻區局部暴發流行,給農業生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由于該病害大發生時間不長,病毒的檢測技術研發滯后,方法不統一。當前科研上采用的檢測技術復雜,要求的實驗室條件較高,生產上難以推廣,嚴重影響病害流行規律研究和測報水平的提高。為加強技術交流,推進檢測技術進步,篩選一種簡便高效、數據可靠、成本低廉的檢測技術,為病害的監測預報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分析預測今年早稻病蟲害的發生趨勢,會議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農業科學院陳劍平院長,貴州大學副校長、宋寶安教授,長江學者、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院長周雪平教授,華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周國輝教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王錫峰研究員和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周益軍研究員等10多位國內知名的水稻病毒學研究專家就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檢測技術研究進展進行了報告交流與研討。有關專家和代表一致認為,自2009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我國南方局部稻區暴發危害以來,國內有關科研教學機構積極響應農業部的號召,與農業生產管理和技術部門密切合作,深入開展病毒檢測以及病害的發生流行規律、預測預報和治理對策等的研究,為實施病害可持續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尤其是針對病毒的檢測,各個單位結合工作實際,開發了各具特色、實用高效的檢測方法,促進了該病害監測治理技術的發展。浙江大學國家植物病毒學重點實驗室歷經3年科研攻關,研制篩選出了其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方法,從而使病毒的快速檢測取得了重大突破。與會專家和技術人員經過充分討論,原則推薦浙江大學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研發的dot-ELISA檢測法作為全國生產上病害檢測的統一方法,以提高病害的檢測能力和數據的可比性。陳劍平院士在會議上指出,檢測標準的確定有利于推進病害測報工作的可持續的發展,建立一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檢測技術的行業標準十分必要。有關單位還應該進一步熟化、細化和完善相關技術,在確定病毒檢測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病害流行規律研究結果,盡早研制和起草病害測報的技術規范行業標準,以提高病害的監測預報水平,為實施病害可持續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會議還交流了當前早稻病蟲害發生基數情況,結合氣候與栽培制度變化對病蟲發生的影響,分析會商了今年早稻病蟲害發生趨勢,預計今年早稻病蟲害總體呈偏重發生態勢,發生程度重于上年,尤其是遷飛性害蟲稻飛虱在南方早稻區大部將偏重至大發生,發生危害期提前,發生程度明顯重于上年,發生形勢嚴峻,監控任務艱巨。
全國農技中心張躍進植保首席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今年早稻生產關系到“糧食九連豐”,各地務必高度重視,切實提高早稻病蟲害監測預警能力。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云南省農業廳委派有關處室的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