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防治馬鈴薯環腐病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2-6-1 |
馬鈴薯環腐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該病主要侵染馬鈴薯的維管束系統,進而危害塊莖的維管束環,使塊莖失去食用和種用價值,對馬鈴薯生產危害很大。馬鈴薯環腐病又稱輪腐病,俗稱轉圈爛、黃眼圓。在馬鈴薯產區均有發生,嚴重降低產量和質量。馬鈴薯發生環腐病,一般造成減產20%。嚴重的減產30%,個別嚴重的達60%以上。近年來,由于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感病品種及栽培措施的不得當,使我國北方馬鈴薯產區的環腐病再次普遍發生,而且具有日益嚴重的趨勢。 一、癥狀識別 (一)植株癥狀 植株癥狀因品種而異,可分為萎蔫型和枯斑型兩種。 1、萎蔫型:初期從頂端復葉開始萎蔫,似缺水狀,逐步向下發展,葉不變色,中午時癥狀最明顯,以后隨病情發展,葉片開始褪色并向內卷,下垂,最后倒伏枯死。 2、枯斑型:癥狀從基部葉片開始并逐漸向上蔓延,葉尖或葉緣呈褐色,后漸蔓延,葉肉呈黃綠色或灰綠色而葉脈仍為綠色,呈明顯斑駁狀,同時葉尖漸枯干并向肉縱卷,枯斑葉自下向上蔓延,最后全株枯死。 有的品種兼有兩種癥狀類型,而以某一種為主。該病的田間表現不是一穴中所有主莖都有上述癥狀,有時一穴中僅有一個或兩個莖發病,也有地上部不顯現病癥的。 (二)病薯的癥狀 輕病薯表面看不出來。縱初薯塊可見從臍部開始維管束半環變黃至黃褐色,或僅在尾部稍有變色,薯皮發軟,可見尾部皺縮凹陷,重者可達一圈。嚴重時,用手擠壓病菌,會有乳黃色的菌液溢出,皮層與髓部發生分離。播種重病薯,有的出苗晚,長得慢,多數不能出苗。 二、為害狀況 若病薯切塊種植,約有40%不能出苗,能出苗的,在生育初期也出現矮縮病苗,中后期多為萎蔫病株。在田間條件下,病苗高10cm時,病苗可達莖中部;現蕾期已傳播到除根以外的各部分。 在田間病株陸續表現癥狀的情況下,現蕾盛期可出現全部病株的50%,開花盛期可達全部病株的99.4%。若馬鈴薯播種過晚,病株可不表現癥狀,這是由于氣候冷涼的緣故,病薯率只有7%左右。 三、發生規律及侵染途徑 環腐病多在現蕾末期至開花初期發病,病原細菌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0℃-23℃,在土壤中的生活力不能持久。該病的傳染源,主要是帶菌病薯,種薯的新鮮切面能提供良好的侵染機會。病菌能夠在塊莖中生存,播種病薯后,病菌隨著薯苗生長,傳遞到地上莖與匍萄莖內。當土溫達18℃-22℃時,病害發展最為迅速,但高溫能夠降低薯塊侵染源的傳播。 四、防治方法 目前已培育出抗馬鈴薯環腐病的品種,但沒有免疫品種,因此通過嚴格的防病程序生產無病種薯,仍是目前的主要防治方法。 1、建立無病留種田,生產無病種薯。當年種植的馬鈴薯田中,在開花期進行嚴格的田間檢查,選擇健康植株,做上記號。收獲時,先將做標記的健康種薯單收單貯,供下年留種用。 2、拔除病株與淘汰病薯。盛花期,深入田間調查,發現病株,及時連同薯塊挖除干凈,這時降低發病率,有一定效果;種薯入窖時,挑除病薯,可避免爛窖;切種薯塊時,發現病薯,及時汰除。 3、切刀消毒。為了消滅切刀上的病菌,在切種薯時,應嚴格實行切刀消毒。消毒的方法有藥液消毒和開水消毒兩種。(1)藥液消毒:用2%的升汞或5%的來蘇兒或者70%的酒精,當切到病薯時,將切刀浸入藥液中,消毒5-10分鐘后再用。(2)開水消毒:切種薯時,燒一鍋(壺)開水,并放入少量鹽,將切刀煮沸5-10分鐘,待冷涼后再用。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有效地降低環腐病的發病率。 4、整薯播種。由于整薯外面有一層完整的表皮,沒有利于環腐病菌侵染的種薯切面,因此可有效地防止環腐病的發生,避免了切刀傳病。根據多年試驗,整薯播種的發病率為3%-8%,切塊的發病率為10%-19%。另外,整薯播種在我國南方具有抗種薯腐爛的優點,在北方可起到抗旱的作用。多年的試驗和實踐均已證明,采用15-40g的小整薯播種,既能節約用種,又能防病增產。如果種薯過小,其繁茂性差,影響產量;種薯過大,用種量隨之增加,造成種薯浪費。 |
![]() |
![]() |
相關閱讀 |
色素辣椒臍腐病的防治辦法 |
如何防玉米倒伏?玉米防倒伏措施 |
大麥圓蜘蛛的為害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