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要點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2-7-9 |
一、為害癥狀 玉米大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由植株下部葉片先開始發病,向上擴展。病斑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厘米,寬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幾個病斑連接成大型不規則形枯斑,嚴重時葉片枯焦。多雨潮濕天氣,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層。此外,還有一種發生在抗病品種上的病斑,沿葉脈擴展,表現為褐色壞死條紋,周圍有黃色或淡褐色褪綠圈,不產生孢子或極少產生孢子。全國玉米產區均有發生。 二、病原菌形態特征 病斑上產生的灰黑色霉層即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如果病斑上霉層不明顯,可采用保濕法促其產孢。分生孢子梗單生或數個成束,不分枝,青褐色,分生孢子著生于孢子梗頂端,淡青褐色,梭形或長梭形,直立或向一邊稍彎,有多個分隔,臍點明顯突出于基細胞以外。 三、發病特點 田間地表和玉米秸垛內殘留的病葉組織中的菌絲體及附著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為第二年發病的初侵染來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葉上的菌絲體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長季節,越冬菌源產生孢子,隨雨水飛濺或氣流傳播到玉米葉片上,適宜溫、濕度條件下萌發入侵。感病品種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擴展,約經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組織壞死,進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病斑上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由于氣候條件與玉米感病階段吐絲灌漿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發展快,受害重。 四、發病條件 1、品種抗病性是影響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70年代由于感病玉米雜交種大面積種植,在一些地區造成大斑病流行,損失嚴重。 2、玉米連茬地及離村莊近的地塊,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發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頻繁,易造成流行。 3、氣候條件也是病害發生輕重的重要因素,氣溫20-25℃,相對濕度90%以上,對孢子形成、萌發、侵染有利,所以中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利于大斑病流行。 五、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雜交種。 2、實行輪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連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殘株,消滅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桿,開春后及早處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殘體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桿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3、改善栽培技術,增強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減輕發病;與小麥、花、生甘薯套種,寬窄行種植;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間排水。 4、噴藥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間病株率達70%以上,病葉率20%時,開始噴藥。防效好的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90%代森錳鋅,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噴霧。每畝用藥液50-75公斤,隔7-10天噴藥一次,共防治2-3次。 |
![]() |
![]() |
相關閱讀 |
如何控制花生黃曲霉毒素 |
番茄早春育苗的注意事項 |
這個藥比嘧霉胺藥效高10倍,徹底鏟除灰霉病、白粉病、腐爛病等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