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陽縣地處黃河下游北岸,當地的稍門鄉(xiāng)所產的“黃河大米”在歷史上遠近聞名。前幾年這個時候水稻正是返青拔節(jié)的時候,稻田本應是綠油油的一片,可從去年開始,這里的水稻從移苗2~3周開始,水稻葉片就開始發(fā)黃,有的葉稍還變紅色,當地的農民噴了很多的農藥也不見效。
近日,筆者來到濟陽縣稍門鄉(xiāng)王集村,在本村農民王繼產、王繼遠的稻田里看到如下癥狀:部分稻株基部葉片葉尖干枯,有的葉片中段出現黃褐色或紅褐色不規(guī)則斑塊,并從老葉逐漸向上部鄰近葉發(fā)展。通過實地診斷,屬于典型的水稻缺鋅癥狀。
水稻缺鋅一般在移栽后2~3周才開始表現癥狀,其表現癥狀葉尖干枯,葉片呈黃褐色和紅褐色,病斑呈不規(guī)則斑塊。病情嚴重時,老葉上的銹斑擴大成片,呈條狀,葉片生長速度顯著減慢,新葉開始變小,褪綠發(fā)白,植株萎縮。在生產中,當發(fā)現水稻缺鋅癥狀時,損失已經很大。缺鋅還易與湖田稻葉褐斑病混同。根據我們近幾年的稻田實驗,輕度缺鋅時,如果補鋅及時,癥狀尚能逐漸消失;如果,缺鋅嚴重,又得不到及時的補救,會造成整個植株干枯死亡。因此,對水稻缺鋅不但不能掉以輕心,而且應早補為好。
鋅能增強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作物體內生長素的形成,促進作物生長發(fā)育,鋅還能促進作物體內氮素的代謝,增強作物的抗逆能力。水稻輕度缺鋅就可以造成延遲成熟,籽粒不滿,嚴重影響產量。因此,農民在種水稻時不應只用化學肥料,而應化學肥料、有機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搭配使用。
發(fā)現水稻缺鋅,一定要正確診斷,對癥下藥。防治辦法是:對目前缺鋅稻田在追肥時,每畝用“神六54”微量元素肥30公斤,可在稻田中撒施;結合追肥,葉面噴施0.1%~0.2%的硫酸鋅溶液,噴施宜選在上午9點以前和下午4點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