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吸漿蟲的科學防治方法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2-8-1 |
形態特征: 我省小麥吸漿蟲分紅吸漿蟲和黃吸漿蟲兩種。麥紅吸漿蟲主要分布在沿河平原地區。成蟲體長2-2.5毫米,展翅約5毫米,桔紅色,幼蟲體長約2-3毫米,蛆狀,橙黃色;麥黃吸漿蟲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成蟲為姜黃色,體形與紅吸漿蟲相仿。我縣主要麥是紅吸漿蟲。 危害特點: 小麥吸漿蟲是一種毀滅性害蟲。以幼蟲吮吸麥粒漿汁,造成癟粒而減產,一般損失10?20%,嚴重的減產40-80%,甚至絕收。由于該蟲蟲體小、危害隱蔽,前期不容易發現,往往等到發現時已錯過防治時期。因此,提醒農民朋友要在縣植保部門的指導下,抓住關鍵時機,進行科學防治,以及時有效控制危害。 發生規律: 小麥吸漿蟲在我省一般一年發生一代,以老熟幼蟲(三齡蟲)結圓繭(稱休眠體)在土壤中越冬。次年當小麥孕穗時開始結長繭化蛹。蛹期8~10天。至抽穗揚花時(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初)即羽化為成蟲,交尾并產卵于護穎之間,每頭雌蟲一生可產卵50粒左右。孵化出的幼蟲爬到嫩麥粒上,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漿液。幼蟲在麥粒上為害20天左右,隨后落地入土越夏和越冬。直到次年小麥返青后,又上升到表土層準備化蛹,如此周而復始。 春季雨水多利于該蟲發生,麥穗穎殼松弛、種皮薄、籽灌漿慢、抽穗不整齊、抽穗期與成蟲發生盛期吻合的品種受害重。 農藥防治方法: 根據小麥吸漿蟲發生為害規律,防治上要堅持“麥播期和蛹期土壤處理為主,穗期成蟲補治為輔”的策略,嚴把“三關”,即麥播期、孕穗期(蛹期)和抽穗期(成蟲期)的防治,力爭把為害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具體措施如下: 1、麥播期防治 麥播前結合整地每畝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200~300毫升,兌適量水,均勻噴在20公斤細土或煤渣上制成毒土,于犁后耙前撒于地表,撒后立即耙平,可有效殺滅土壤中的吸漿蟲休眠體,同時兼治地下害蟲。 2、孕穗期(蛹期)防治: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300毫升加水5公斤噴拌干細砂土20-25公斤均勻撒施,撒后及時澆水。重發生麥田應適當增加藥量。 3、成蟲補治:用40%辛硫磷乳油每畝65毫升或菊酯類藥劑每畝25毫升,兌水常量噴霧,間隔2-3天噴一次,連噴3-5次。或每畝用80%敵敵畏乳油100-150毫升兌水2公斤噴在20公斤麥糠或細砂土上,下午均勻撒入麥田進行熏殺。 小麥常見病害:小麥根腐病 |
相關閱讀 |
預防核桃腐爛病必須注意的問題 |
培管夏青毛豆的技術要點 |
越夏難坐果怎么辦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