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菇幼時受侵染,無法進行分化,后期則形成不規(guī)則的灰白色“疙瘩頭”,如菌蓋極厚如拳,或菌柄菌蓋難以區(qū)分等,且在表面著生一層“白毛”,溫度在20℃以上時,4~5天病菇色澤變暗,繼之腐爛,滲出褐色、醬油狀液汁,并腐爛、發(fā)臭;若棚溫低于20℃,該過程變長,約需7天以上。
子實體生長中期受侵染,則在菌蓋表面出現(xiàn)褐色病斑,菌柄呈粗胖狀,繼之菇體變軟,亦滲出暗褐色液滴。切開病菇其內(nèi)部組織由原來的白色變?yōu)闉醢咨襟w軟腐后則變?yōu)闉鹾稚l(fā)出臭味。其主要是病菌孢子通過空氣及人為、工具等渠道傳播。
防治措施:
清理環(huán)境衛(wèi)生,去年的染病老菇棚重新使用前可鏟除一層墻皮,繼之堆上秸稈點火焚燒,然后再重新扣棚,噴灑一遍多菌靈溶液,其用量為每100平方米菇棚使用50%的多菌靈純粉1公斤,對水80公斤左右,均勻噴灑,燜棚2天以后即可啟用。在溫度低于13℃時,可抑制病菌為害。刮除料面0.2~0.3厘米厚,地毯式噴灑70~100倍的百病去無蹤溶液,可有效抑制或殺死部分病原菌。
也可采取預防措施,在菌袋進棚后或播種后,噴灑100~150倍百病去無蹤溶液,出菇前再加強一次,發(fā)病初期可連續(xù)噴灑2次,效果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