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作為“糧食的糧食”,受到了全社會的重視。每一輪農產品價格的上漲,都成為化肥價格上漲的有利支撐。但令人遺憾的是,每次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特別是部分農產品在短期內發生波動和急劇上漲,化肥就會成為人們討伐的罪魁禍首。像“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現象,就有相關專家、學者分析認為,除了游資炒作嫌疑最大,流通環節費用太高之外,化肥漲價也是原因之一。于是乎,化肥每次都會成為政策調控的犧牲品。
如為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很多地方政府首先便拿化肥開刀,要求化肥企業拉閘限電;為保證農業用肥,保供穩價,國家便實行商業淡儲,雖說國家實行財政補貼,但由于市場的不確定,使承儲企業必須要面對普遍虧損的挑戰;面對化肥因成本壓力漲價,為能確保國內供應,就采取了出口關稅政策,由于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結果市場低迷,價格大幅下跌;面對CPI的過快增長,國家又出臺了穩價政策,力保化肥,繼續實行電、氣、運輸的優惠政策,但由于缺乏協調等具體實施細則,責任最終還是由肥企獨家擔當。
現在整個社會有一種誤解,似乎每一輪化肥漲價都是不應該的,都是化肥企業為了攫取暴利。而很少有人出來幫助化肥企業算算細賬、算算成本,如果算一算化肥的成本賬,像磷銨、鉀肥、天然氣、煤炭、運輸等等這一切因素,再下結論,大家就會覺得其實化肥價格并不是很高。但很多人卻一葉障目,甚至一開始就戴著有色眼鏡看化肥,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市場的不健康,惡性競爭、假冒偽劣橫行,給大家帶來一種表面繁榮的虛假景象,也使很多正規企業受到人們不公正的評價。
可以說,大家只知道化肥重要,但缺少對化肥行業的了解和理解,可以說苛求多于關心,只想著肥企為農業生產做貢獻,卻不能設身處地想想肥企的艱難的生存空間,批判多于理解和支持,沒有生存何談貢獻,任何殺雞取卵、行政干預短視行為都是有悖市場經濟規律的,只有為廣大化肥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寬松的市場環境,才是久遠之策。
(映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