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特點]豇豆灰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被害葉片病斑近圓形,直徑3―10毫米或更大,周緣赤褐色至暗褐色;發病與健康部位分界如同褐輪紋斑病一樣,較明晰,斑中部呈灰褐色,但斑面輪紋卻不如褐輪紋斑病明顯。病征表現為暗色霉狀物(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以葉背面為主,霉狀物產生較少和稀疏,遠不如豇豆煤霉病霉狀病征明顯而濃密。
[病原及發病特點] 豇豆灰褐斑病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變灰尾孢菌或稱灰星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 Ell.et Mant.],此菌與豇豆煤霉病、紅斑病、褐輪斑病病原菌為同屬不同種。也有人認為本菌與豇豆煤霉病的病原菌為相同的種,即Cercospora cruenta Sacc=Ceroospora canescens E11.et Mart,并認為豇豆煤霉病還可由扁豆尾孢菌〔Cereospora dolichi Ell.et Ev.〕侵染引起。實際上,這些病菌寄主范圍都比較廣。如本菌(變質尾孢菌)除侵染豇豆外,還可侵染扁豆、大豆、赤小豆、綠豆和菜豆屬等許多豆類植物。本病菌同樣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梗在病株上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壤中存活越冬。但在周年都有豇豆及其寄主植物種植的南方地區,特別是在海南和兩廣地區,病菌可在寄主作物間輾轉傳播,不斷侵染危害,并無明顯越冬期。病菌以分孢梗外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氣流及雨水濺射等而傳播,從傷口或表皮貫穿侵入致病。病菌發育溫度為7―35℃,最適溫度為30℃。孢子形成需要高濕度,故通常以溫暖高濕的年份或季節,或在密植郁閉的植地環境中有利于本病發生。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情況尚缺調查。國內近年培育的適應性或抗逆性較強的豇豆品種,如之豇豆28-2(浙江園藝所以一點紅×青皮豇豆雜交育而成,早熟)、宣農81720(從一點紅與宣思本地白豇自然雜交選出,中熟)、皖青512(安徽省界首農科所選育,早熟)、燕帶紅(上海寶山縣以一點紅×24粒雜交選育而成,早中熟)、寧豇2號(南京市蔬菜所以紅嘴燕×大葉青2-15-2-2雜交選育而成)、金馬長豇(馬來西亞引入,早熟)、紅嘴燕(成都地方品種)、杜豇(湖北經作所以廣東白皮×大紅嘴燕雜交而成)、湘豇3號(湖南蔬菜所選育,早熟)、楊豇40(揚州菜科所用元豇28-2×寧豇2號89-3-1雜交而成)、貴農79-41(貴州農學院育成)、臺灣豇豆YP-2、春秋紅紫長豇豆(武漢市菜科所選育)、株豇2號(湖南株洲農科所從元豇28-2中選出)、元豇14(浙江園藝所選育)等是否也抗本病,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鑒定。
[防治方法] (1)結合當地食用習慣和市場需求選育和選用高產抗病良種。 (2)合理密植,改善植地環境的通透性;注意田間衛生,結合管理及早清除初發病葉,有助于減輕受害。 (3)加強管理,提高栽培技術。有條件的地方可改直播為營養杯育苗;改輕基肥為重基地;改偏施氮肥為配方施肥;改不整枝為摘心整枝;大力推廣地膜覆蓋栽培。 (4)及早噴藥預防控病。從植株抽蔓上架時開始,結合防治其他葉斑病,按“無病早防,見病早治”的要求,及早噴藥預防1―2次或更多。用藥除參照豇豆煤霉病防治用藥外,還可噴施30%氧氯化銅懸浮劑+75%百菌清(1:1)8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粉800―1000倍液。注意噴勻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