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紅薯為何爛窖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3-1-17 |
紅薯在貯藏過程中,極易發生爛窖現象,輕則食味變壞, 食用價值降低;重則會全窖腐爛。紅薯發生爛窖的原因主要有溫度、病害、干濕害、缺氧和機械損傷等。 一、溫度①高溫當溫度在16℃以上時,薯塊呼吸作用加強, 放出大量水分,自身抗性下降,給病害病菌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使薯塊爛壞。 ②低溫溫度低于9℃,持續10天~13天,薯塊就會受冷害腐爛。冷害和凍害不同,凍害是薯塊處在-2℃的溫度下,細胞間結冰,細胞壁破裂死亡,冷害則是長期低溫,薯塊生理機能受到抑制衰竭死亡,兩者特征均為軟腐。 二、病害紅薯窖藏期的主要病害是軟腐病、黑斑病、青霉病等,其中,黑斑病、軟腐病最為普遍。致病原因是:①收刨時沒有嚴格挑選。②粗收、粗運、粗放。③溫度管理不當,導致了某些病菌的傳染蔓延。 三、濕、干害薯塊田間長期水漬或過于干旱, 入窖后由于大堆放置,薯塊呼吸放出大量的熱和水分,即為“發汗”。 發汗后的薯塊由于濕害進一步加重,不久便會腐爛。受干旱影響的紅薯, 發汗后組織內失水增多,造成生理萎縮,抗病能力下降而糠心腐爛。 四、缺氧薯窖小,存量大,排氣設施差,薯塊入窖后溫度偏高, 在氧氣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長期無氧呼吸產生大量的酒精,引起薯塊中毒腐爛。 紅薯在收獲、貯藏過程中,只要注意每個環節,采取科學的管理措施,爛窖現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對此提出以下防止對策: (一)適時收刨,精心挑選紅薯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5℃時開始收獲,在不低于10℃時收獲結束,一般夏薯在10月底(即霜降前)收刨入窖。 收運時做到“三輕三防”,即:輕收、輕運、輕放;防碰傷、防雨淋、 防霜凍。隨收隨入窖,不存隔夜薯,傷、凍、病、青頭薯要嚴格剔除。 (二)薯窖清掃消毒入窖前,用鐵鏟刮除窖壁舊土, 清掃窖底殘薯等雜物,然后用生石灰粉或石灰水噴灑窖壁。或每37立方米的空間,用50 克硫磺粉,點著后密閉熏蒸一夜。 (三)薯塊帶藥下窖入窖時,用40%多菌靈700倍液或系列保鮮劑浸沾薯塊5分鐘~10分鐘,然后入窖。方法是,將藥液盛在大缸或大鍋里,把挑檢的薯塊裝在筐里浸入藥水中,提起瀝去藥水即可下窖。 (四)合理堆放為確保薯塊有一個良好的通透環境, 窖內薯塊不能裝的太滿,一般薯堆只能占窖容積的70%。 (五)貯藏期管理薯塊在貯藏期溫度以10℃~15℃為宜,11℃~13 ℃為最佳。薯塊入窖初期以通風散溫,排水降濕為主,溫度不超過10℃, 相對濕度保持在85%左右,若濕度不足,可往窖內潑酒些坑塘水, 增加窖中濕度。貯藏中期以保溫防寒為中心,溫度不低于10℃,相對濕度不低于 90%,窖口要蓋嚴,避免冷風、雪水入侵。后期正處立春后,地溫開始回升,溫度保持在12℃左右,相對濕度為85%,風雨天密封窖口, 晴天注意通風換氣,延長保鮮時間。 |
![]() |
![]() |
相關閱讀 |
核桃小吉丁蟲的危害特點及防治措施 |
大豆怎樣進行分期播種 |
怎樣應對山藥病蟲害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