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信宜市在近十年來進行了水稻瘤矮病綜合治理防治技術試驗,初步探索出了一套綜合防治技術。該技術采取“三及時”,即:收割后及時翻犁、播種后及時施藥和插植后及時剔除病科。通過治蟲防病,撲滅傳毒昆蟲電光葉蟬,翻犁曬田使再生稻和落粒稻不能存活,從而杜絕該病的初侵染源。防治策略是治蟲源,保全面;治秧田,保本田;治前期,保后期。 此項綜合防治技術可操作性強,群眾容易接受,發揮了較顯著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對中等偏重發生年份使發病科率控制在12%以下,大發生年份使發病科率控制在17%以下,取得較好的綜合防治效果,效果達85.0 % -92.1 %,控制水稻瘤矮病繼續向新區蔓延。其主要的綜合防治技術如下: 一、選用豐產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選用不適宜電光葉蟬食性的抗蟲品種,如早稻選用:豐優絲苗、優雜青珍、中優粵香占、華豐16、華優86、培雜雙7、培雜茂選、優優128等;晚稻選用:華雜青珍、超豐占、穗科占、博優3550博二優15等。 二、種子處理 用種子重量0.4 4%的25%撲虱蚜可濕性粉劑(含吡蟲啉)拌種。具體方法:每5公斤種子量浸種催芽,用2.5%撲虱蚜1小包加水1公斤溶解后拌谷芽。因吡蟲啉有很強的內吸性,藥效期長達1個月,結合秧田施藥防治,對電光葉蟬效果更加明顯。 三、注重控害的栽培技術 水稻密植、偏氮,稻株生長嫩綠、郁閉,小氣候濕度增大,有利于電光葉蟬發育繁殖、滋生、積累,降低稻株的抗病能力。針對上述情況,采取如下栽培措施: 1、狠抓冬春期預防,減少初侵染源。冬、春季和夏收前后,結合積肥,鏟除田邊雜草。收割早稻后,撒施石灰犁田,及時回水漚田。收割晚稻后,對冬閑田及時翻犁曬白,加強對冬種作物的害蟲防治,“一次性機耕”的地方要注意收割后及時翻犁,避免再生稻和落粒自生稻的生長,減少電光葉蟬滋生。 2、適期播種,避免收割辦田期間電光葉蟬遷入秧田的高峰期。培育稀播壯秧。雜交稻畝播種10公斤,常規稻畝播種30公斤。選擇秧田應遠離發病田塊,早稻在3月4日-8日播種,晚稻推遲在7月10日-15日播種,統一播種地點、播種時間和插植時間。 3、合理施肥。為提高抗病力,應增施磷鉀肥和有機肥,進行分期多次追肥,氮、磷、鉀比為1:0.5:0.9,畝施純氮肥10-15 公斤,前、中、后期施氮比例為65:20:15,秧苗追肥分起針、2葉期、3葉期和插前三天追肥,秧苗追肥以糞水加尿素為主,培育無病蟲健壯秧苗。因土配方施肥,以農家肥、綠肥為主,化學肥為輔,力求稻株穩生穩長,使水稻前期不猛發披葉,中期不脫肥落黃,后期不貪青晚熟。 4、科學用水。實行科學灌溉,濕潤育秧,淺水分蘗,夠苗露田、曬田,后期跑馬水,杜絕串灌、浸灌、漫灌,改善田間小氣候。 四、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 電光葉蟬的主要天敵有:褐腰赤眼蜂、二點櫛扇、蜘蛛、瓢蟲、隱翅蟲、步行蟲、獵蝽和寄生菌等,對電光葉數量消長起一定抑制作用,保護和利用天敵有如下措施: 1、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淘汰如甲胺磷、甲基1605等高毒、高殘留農藥。 2、使用內吸性強的低毒藥劑(如吡蟲啉類),減少殺傷天敵。 3、注意施藥時期與方法,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 五、合理使用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撲滅電光葉蟬 1、播種前在秧板田畝撒施“米樂爾”或“益舒寶”1.5公斤混細沙10公斤防治三化螟、稻癭蚊。對谷芽進行種子處理(用吡蟲啉拌種)后播種,當秧苗起針后施藥殺滅電光葉蟬,每隔4天一次,連施5次,藥劑選用吡蟲啉類或羊角扭植物制劑蟲殺威,每次施藥可混合使用病毒立清,以提高防病效果,施藥時要有淺水層,并噴及田邊、溝邊雜草,同一田域要統一施藥,最大限度地殺滅電光葉蟬。 2、在插秧后5-7天回青期施藥一次,藥劑同秧田。 六、結合人工防治,采取補救措施 1、插植時要剔除矮縮秧苗,插后結合中耕拔除病科深埋地下,剝健株補插,并增施適量尿素促進分蘗。 2、對發病較重田,在分蘗高峰期用“九二○”1克(用3毫升酒精溶解)兌水30-50 公斤對病科噴霧,以防止矮縮病科蔭閉和抽穗包頸現象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