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桃肉狀菌病 胡桃肉狀菌是一種生活在土壤中的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泛。土壤是它的傳染源。 (1)發病癥狀 侵染菌種時,在未長滿的菌種瓶中出現濃密的白色菌絲,菌絲較短,有許多小白點,不形成菌被,易被誤認為是菌絲徒長或發生菌絲變異。拔掉棉塞,會聞到一種漂白粉味道。 培養料感染此病,會出現成串、不規則的白色小菇蕾,向四周擴散,并有濃烈的漂白粉味,蘑菇菌絲逐漸消失。在覆土層中與培養料上形成不規則腦狀物,表面有不規則的皺褶,極似核桃仁和花椰菜。它的子囊果有時可集成很大一團,直徑可達5~10厘米。但很容易分開成許多小塊,直徑0.5~1.5厘米不等。菌肉疏松質軟,捏破后有一股令人厭惡的腥臭味。 (2)發病條件 胡桃肉狀菌在溫度16~29℃范圍內,菌絲生長速度超過蘑菇菌絲生長速度,特別是蘑菇菌絲能刺激該菌的萌發、生長。在28℃的條件下,經過9~10天就可以形成許多子囊果。該病菌適于在含水量65%~70%的培養料上生長,空氣濕度在95%以上時生長最旺盛。酸堿度生長范圍在pH值4~10之間,最適pH值5~6。因此,高濕度、高含水量、偏酸性的情況下,胡桃肉菌最適宜生長。 (3)傳播途徑 土壤是胡桃肉狀菌的傳染源,沒有充分發酵的培養料及感染有胡桃肉狀菌的蘑菇菌種,都是它的傳染途徑。另外,操作人員的手、工具、昆蟲都可以傳播此病。還有舊菇房原有的床架、地面沒有徹底地進行消毒就繼續使用,也是造成該病流行的原因。 (4)防治措施 胡桃肉狀菌有較強的耐熱和抗藥能力,又是土壤中的一種常見菌,發生危害時它和蘑菇菌絲混雜在培養料中,只能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①不要到有該病大量發生的疫區去購買菌種。也不要到有該病發生的菇房去選擇種菇和分離菌種。 ②患過此病的菇房,要嚴格消毒,有條件的地方,應淘汰竹木床架.。 ③堆制培養料要防止料偏濕,保證堆溫上升到75℃左右。因為胡桃肉狀菌的子囊果和孢子在70℃上保持12小時就會被殺死。配方中要增添石灰粉,調高pH值。 ④在選擇土壤時,不要選擇在上年已發生病害的蘑菇廢料田中去挖取覆蓋泥土。土壤挖取后,用甲醛噴霧后悶4~5天進行消毒。 ⑤菇房的管理要注意通風換氣,要防止菇房形成一個高溫、高濕、又不通氣的不良環境。對已發生胡桃肉狀菌的床面,要馬上撒上一層生石灰粉,面積比發病區大。同時,停止噴水15~20天,檢查是否該病已被控制,連同土粒取出菇房處理,覆上高pH值的新土粒。當氣溫下降到15℃以下時,再噴水。過一段時間后,還能長出蘑菇。 2.棉絮狀菌 棉絮狀菌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初生時其菌落的形狀和色似棉花絮,老熟后產生橘白色。該病發生面廣,如不及時防治,會使蘑菇減產60%以上,甚至絕收。 (1)發病癥狀 初期該菌從培養料內向土縫和表層生長出淡白或銀灰色菌絲,有短而細,有如棉絮,嚴重時鋪滿細土表面。生長一星期后,變成灰白色粉狀,最后成橘紅色顆粒孢子,自病中心區向周圍擴散。在有棉絮菌生長的料層,蘑菇菌絲萎縮、消失,不出菇。如已形成子實體的土層,被該菌侵染后,子實體軟腐,死后產生褐色,但不變形。 (2)發病條件 該病菌在10~25℃均可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0℃。對土層和培養料的含水量要求不嚴格,在50%~70%含水量的培養料上都能生長,但高濕度能加快該病的發生。該病菌在pH值5.5~8.5均可生長,最適pH值為7。 (3)傳播途徑 該菌主要通過孢子傳播。 ①堆溫達不到要求,堆料中含有糞塊或堆料發酵不好。 ②使用了帶有該菌的土壤和土壤消毒不好。 ③應用了衰老的蘑菇菌種,使蘑菇在培養料上生長不旺而導致該病大面積發生。 ④操作人員、工具等相互傳播。 (4)防治措施 ①培養料要腐熟,堆料前糞塊必須粉碎,覆土前料面最好吹干,常發該病的地區可噴一次500倍液的多菌靈,然后再覆土。 ②培養料的含水量掌握在60%~65%,pH值應調至7.5~7.8,覆土應嚴格消毒。 ③在水分管理上采用干干濕濕的方法,能有效地抑制該病的發生。 ④對已發病的床面,要經常撬松病區土層,加強通風,促使該病菌的死亡。 ⑤使用優良菌種。操作人員的手、工具等應消毒后才能從事蘑菇的管理工作。 3.疣孢霉病疣孢霉病又稱為濕泡病、褐腐病、白腐病,為一種真菌性病害。 (1)發病癥狀 該病侵染蘑菇的菌絲體和子實體。菌絲受感染后,菌絲顏色變暗。子實體受侵染后,菌柄腫大成泡狀,以后在菌蓋表面產生小瘤,發病嚴重時,子實體變成畸形菇,并發出一股特殊臭味,在菌褶上有白色絨毛狀菌絲,蘑菇子實體最后爛掉,并流出褐色汁液。 (2)發病條件 菇房通氣性差,常促進該病大發生。溫度低于10℃以下,不會發生該病。病菌孢子在65℃條件下經1小時可致死。 (3)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覆土、風、昆蟲、工具、水源等傳播。土壤是主要傳染源。 (4)防治措施 高溫高濕是該病的發生條件。因此,菇房要控制濕度和加強通風。已發病的床面停止噴水,使床面干燥,防止該病蔓延。并在發生部位用1:1:100的波爾多液噴射,每隔10天1次,連續2~3次。 另外,對覆土要做好徹底的消毒,防止土壤帶菌。 4.褐斑病 褐斑病是由輪枝霉引起的病害,又稱干泡病。 (1)發病癥狀 蘑菇子實體發病初期和疣孢相似。菌蓋上產生許多不規則針頭狀褐色斑點。以后這些斑點逐漸擴大和其他斑點相連,斑塊中心凹陷,出現干硬裂痕,并著生絨毛狀灰色菌絲,然后變成灰白色粉狀分生孢子覆蓋在菇蓋上。輪枝霉菌引起的褐斑病初期與褐腐病相似,但菇體不腐爛,不分泌褐色液體,也不會散發令人不快的臭味。 (2)發病條件 褐斑病發生的溫度范圍較廣,在10℃以下還能發生和蔓延。高濕度是病菌旺盛生長的條件之一。土壤和帶病的秸稈是傳染源。 (3)傳播途徑 帶有病原菌的覆土、昆蟲、螨類、操作人員的活動都是傳播的媒介。 (4)防治措施 除注意通風,避免過高濕度外,還要注意防止菇蠅進入菇房,徹底治螨。其他措施與疣孢霉病防治相同。 5.白色石膏霉病 白色石膏霉病是由病原菌糞生帚霉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該病發生在播種初期和覆土前期。發病區蔓延較迅速,但對蘑菇造成的危害不嚴重。 (1)發病癥狀 常發生于床底和料內糞塊上,起初出現白色棉毛狀菌絲,溫、濕度越高,發展越快。白色菌絲逐漸變為水紅色、粉紅色硬塊,受害處發黑、發臭,蘑菇菌絲不能正常生長。當該菌死亡后,臭味消失,蘑菇菌絲才能恢復生長。 (2)發病條件 當培養料發酵欠佳,pH值在8左右時特別容易發生此白色石膏霉病。 (3)傳播途徑 糞塊、土粒和昆蟲是白色石膏霉病傳播的媒介。 (4)防治措施 ①以牛糞為主的培養料,要增加石膏用量并適當增加草料,促使培養料較疏松。 ②采用二次發酵技術,提高培養料的質量。 ③堆料時加入一定量的過磷酸鈣,可以防治該病的發生。 ④對已發病的菇床,用14%的冰醋酸液浸濕覆土,或用2%的過磷酸鈣溶液噴霧。 6.小菌核病 小菌核病主要發生在培養料中,被侵染的培養料可以看到許多小顆粒。蘑菇菌絲難以在培養料中生長。 (1)發病癥狀 發病培養料有許多淡黃色圓形小顆粒,像魚卵,后轉為黃褐色或褐色。外殼平滑像菜籽,直徑在0.5~0.6毫米。據報道,在靠近果園、大片菜園的菇房易發生該病。發病時間在蘑菇播種和菌絲生長的中期。受污染的培養料變疏松,且有霉味,蘑菇菌絲通常生長不好,絨毛狀菌絲萎縮,只有幾條稀稀拉拉的線狀菌絲束,出菇很少。 (2)發病條件 白色石膏霉病的病原菌存在于稻草之中,由發酵不良的培養料帶入菇房。通常采用一次發酵法時,此病發生嚴重。 (3)防治措施 應用取二次發酵法,將堆溫提高到70℃以上,以殺滅病原菌;采用優良的菌種,以群體優勢壓倒小菌核病的發生;在發病的床面上,用1%硫酸銅溶液外圍培養料,形成一個包圍圈,防止該菌蔓延;在患病部噴波爾多液,殺滅病原菌。 7.鬼傘類雜菌 蘑菇培養料在堆制發酵過程和播種后,常可看見鬼傘類雜菌。主要有墨汁鬼傘和長根鬼傘。這是一種競爭性雜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別是自然腐爛的稻草常常有鬼傘發生。 (1)癥狀 起初是一種白色橢圓形菇蕾,以后菌柄伸長開傘。在較短的時期菇蓋開始自溶液化,連同孢子變成黑色液體,并發出一種令人厭惡的臭味。 當鬼傘發生在播種后的菌床上時,與蘑菇菌絲爭奪養料,特別是在播種初期,氣溫尚在20℃以上時,是鬼傘最適宜發生的環境條件。雖然鬼傘也屬于傘菌,對蘑菇菌絲沒有什么抑制作用,但是大量發生鬼傘,會降低蘑菇的產量。 (2)防治措施 采用二欠發酵技術,培養料偏生是鬼傘菌發生的原因之一。通過高溫二次發酵處理,可殺死鬼傘孢子。在堆制發酵料時,有鬼傘子實體出現,及時揀除干凈,防止產生孢子后污染培養料。 在菌床上發生鬼傘,除及時揀出外,當氣溫下降到18℃以下時,鬼傘會自然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