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疣孢霉病又名濕腐病、水泡病、白腐病等。是世界性普遍發生的病害。病原菌為有害疣抱霉,也叫菌蓋疣抱霉,屬絲抱綱,絲抱目,叢梗抱科,疣孢霉屬。當蘑菇茵絲開始扭結成小菇蕾時最易受侵染,受侵染響小菇蕾成為蘑菇菌絲與病原菌菌絲交織生長的瘤狀物,外觀有如馬勃狀,菇農俗稱菇包皰,一般比正常菇提前出菇3—4天。在幼菇生長期受侵染的,病菇雖能繼續生長,但發育不正常,有的菌柄膨大,菌蓋變小,有的菌蓋呈不規則瘤狀突起;有的茵蓋與菌柄沒有明顯的區別。病菇最后變軟腐爛,流出暗褐色液汁和散發出難聞臭味。疣孢霉對環境適應性強,孢子在干燥土壤中存在一年以上仍有萌發能力。覆土中存在的厚垣孢子,以及舊菇房、舊床架在使用前未經消毒處理而殘留的孢子是初侵染的來源。已發病的病殘組織中的孢子,通過噴水、氣流或昆蟲傳播是再侵染的來源。
蘑菇在覆上后菌絲開始扭結成菇蕾。這段時期,如果菇房高溫、高濕和通氣不良,特別是在16—18℃以上持續數日,則疣孢霉極易發生和蔓延,氣溫在10℃以下,以及在菌絲體生長階段很少發生。
防治方法:培養料進行二次發酵,只要溫度保持50一52℃,持續4一5天,完全可以殺死菇房中殘存的病菌。覆土是最主要的侵染源,做好覆土消毒是杜絕病原菌初侵染的重要措施,可用0.1%的50%多菌靈或1%福爾馬林噴灑覆土,用藥雖按每平方米的覆土用藥液500毫升,蓋膜悶1天后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