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聯合監測與防控協作組聚會長沙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3-5-20 |
為進一步研討稻水象甲聯合監測與防控協作工作,在全國范圍內有效阻截稻水象甲擴散蔓延,減少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失,確保糧食豐收,全國農技中心近日在湖南長沙召開了稻水象甲聯合監測與防控協作組會議。來自25個省、市、區植物檢疫機構的有關負責人員與中科院動物所專家近7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交流了稻水象甲監測與防控工作經驗與成效,分析了稻水象甲發生擴散原因和檢疫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研討了新形勢下稻水象甲阻截和聯合防控措施。中科院動物所張潤志研究員就稻水象甲檢疫鑒定與防控的相關知識做了專題講座。 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鐘天潤出席會議并作總結講話。他在講話中強調,盡管目前稻水象甲在我國的分布省份已經達到21個,但其發生面積僅占水稻總面積的2.5%,且均得到了較好控制,沒有對水稻生產構成大的產量損失,這充分說明各地稻水象甲監測防控工作“監測準、防控早”取得了顯著成效。盡管如此,隨著我國貿易自由化和物流多樣化進程的加速,稻水象甲加速擴散蔓延的風險加大,防控工作一旦松懈將嚴重威脅水稻生產。各地要牢固樹立長期作戰的意識,狠抓疫情監測,強化聯防聯控,繼續做好稻水象甲的檢疫控制工作。 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為我國二類檢疫性害蟲,原產北美洲。1988年首次在我國發現,現已在全國21個省市相繼發生。其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為:隨稻秧、稻谷、稻草及其制品、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傳播。1976年進入日本,1988年擴散到朝鮮半島。1988年首次發現于河北省唐山市,飛翔的成蟲可借氣流遷移10000米以上。此外,還可隨水流傳播。寄主種類多,傳播途徑廣,傳播速度快,危害面廣。 稻水象甲為害水稻、高粱、玉米、甘蔗、小麥、稗草、莎草等,是一種國際性、檢疫性、遷飛性、孤雌生殖的水稻害蟲。屬鞘翅目、象甲科。發生狀況:南方地區一年發生2代,第一代為害早稻。成蟲啃食水稻葉片上表皮和葉肉,僅剩表皮,于葉尖、葉緣及沿葉脈方向形成寬約0.9毫米的白色長條狀斑痕,影響光合作用。幼蟲蛀食根部,破壞根系組織,阻礙營養吸收和傳導,導致分蘗減少、植株矮化、黃化枯萎、抽穗延遲甚至全株枯死,對水稻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危害。老熟幼蟲先在寄生的根系上作土繭,后在其中化蛹。以成蟲在稻田附近的山坡、林帶的落葉層或田埂疏松土層中越冬。成蟲蠶食葉片,幼蟲危害水稻根部。危害秧苗時,可將稻秧根部吃光。 稻水象甲是我國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中規定的二類危險病蟲,應嚴格施行檢疫,嚴禁從疫區調運可攜帶傳播該蟲的物品。對來自疫區的交通工具、包裝填充材料應嚴格檢查,必要時做滅蟲處理。 稻水象甲的有效控制方法是稻田秋耕滅茬可大大降低田間越冬成蟲的成活率。結合積肥和田間管理,清除雜草,以消滅越冬成蟲。水稻收獲后要及時翻耕土地,可降低其越冬存活率。保護青蛙、蟾蜍、蜘蛛、螞蟻、魚類等天敵。應用白僵菌和線蟲對其成蟲防治有效。施藥品種以選用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為宜。早稻秧田揭膜后,越冬代成蟲陸續遷入秧田,在成蟲遷入高峰期應集中藥殺。防治策略:“狠治越冬代成蟲,普治第一代幼蟲,兼治第一代成蟲”,最為有效的辦法是壓低蟲口基數和發生為害程度。 |
相關閱讀 |
中國農藥的創新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
2012年1月甲萘威原藥企業產量分析 |
大連理工學院利用納米脂質體開發出新型pH響應型噻蟲嗪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