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主要侵害葉片,發病初期在上部葉片或新葉上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點,后在病斑周圍出現直徑0.5~1厘米的暈圈,斑上常在菌膿溢出,葉脈染病致葉脈壞死,易穿孔或皺縮畸形。豆莢染病初現水浸狀斑點,后變褐干縮下陷,斑面滲出菌膿,或病斑中央枯死點小,但周圍暈圈寬,別于細菌性疫病。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通過種子傳播。有報道種子帶菌率0.02%,就可造成該病流行。主要通過氣孔或機械傷口侵入,有時能造成系統侵染。除菜豆外,還可侵染大豆等豆科植物。冷涼、潮濕地區易發病。在16~20℃較低溫度下,潛育期2~3天,且癥狀典型。在28~32℃高溫條件下,潛育期長達6~10天,病狀輕微,暈圈消失,但寄主內病原菌數量較多。
防治方法
①農業措施 菜豆不同品種具明顯抗性差異,應選育種植抗病品種。嚴格檢疫,防上種子帶菌傳播蔓延。
②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撒10%乙滴粉塵劑,或5%百菌清粉塵劑,或10%脂銅粉塵劑,每667平方米每次1千克。 也可噴霧防治,噴灑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78%波?錳鋅(科博)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細菌快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消菌靈)可溶性粉劑12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等藥劑,每7天1次,防治1~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