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白絹病主要為害莖基部,皮層呈水漬狀腐爛,褐色,無明顯邊緣,斑面上生白色絹絲狀菌絲及初呈白色后變為褐色的菜籽狀菌核。后期病部環繞莖基部一周后,地上部葉片變黃,脫落,整株枯死。本病由真菌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侵染引起,屬半知菌亞門,無孢目。寄主范圍很廣,在蔬菜作物中除豆科蔬菜外,茄科和瓜類一些作物也被侵染。
【發病原因】:病菌主要以菌核留在土中越冬,菌核耐低溫,抗逆力強,在-10℃不喪失生活力,在自然環境下經過5-6年仍具有萌發能力。病菌發育最適溫度32-33℃,喜酸性土壤(pH5.9),不耐干燥,喜潮濕。在田間主要靠灌溉水、肥料等傳播蔓延。菌核萌發時產生菌絲,直接侵入為害。高溫、潮濕、栽植過密、不通風、不透光,易誘發本病發生。
【防治要點】:發病地塊,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撒施消石灰50-100千克,調整土壤酸堿度為微堿性反應,抑制白絹病菌生長發育。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除積水,株行間通風透光,保持地面干燥。增施農家有機肥料,促進拮抗微生物繁殖,現已查明,在有機肥中具有抑制白絹菌生長的真菌。發病期間噴灑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著重噴灑植株莖基部及其四周地面,每10天左右噴灑一次,共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