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黃萎病初僅在植株一側發生黃化,另一側顏色正常,莖部上面的葉片,自下部開始向上部逐漸黃化,黃化葉片起初呈蒼綠色或綠黃色,后完全變黃。近地面的葉片,邊緣向上方稍卷曲,后葉片頂端和邊緣逐漸干枯,有時出現黑色小斑塊,嚴重的蔓延到整個葉片表面,最后病葉十縮、枯死或脫落。莖桿上的位置較高的葉片,雖稍顯黃色,但大都能逐漸恢復正常綠色或轉為正常生長狀態。病株較健株矮小,該病擴展到一定階段,即停止不再擴展,病株最后能恢復健全,其新生的莖蘗和葉片也表現正常。在大田植株充分發育時,不易識別出病株。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休眠菌絲、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多數報道種子內外帶有菌絲或分生孢子,可以做為病害的初侵染源,但也有人認為種子不帶菌。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借風、雨、流水或人畜及農具傳到無病田。翌年病菌從根部的傷口或直接從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維管束內繁殖,并擴展到枝葉,該病在當年不再進行重復侵染。病菌發育適溫19-24~C,最高30~C,最低5~C;菌絲、菌核60經10分鐘致死。一般氣溫低,定植時根部傷口愈合慢,利于病菌從傷口侵入:
【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2)與非豆科、茄科實行4年以上輪作,有條件的可與水稻及蔥蒜類輪作,1年即可見效。(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和生物有機復合肥。(4)藥劑處理土壤,播種前667m1撒50%多菌靈2kg后耙人土中有效。(5)種子處理,播種前種子用60%防霉寶水劑1030倍液拌種后悶二小時再播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