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農藥批發特許經營權招標的那天,三位實際掌控著注冊資金過億元大公司的負責人在停車場的空地上站著等了一整個上午。雖然臨近春節,海口的陽光依然灼人,外界看來,三家企業競標3個專營名額只是“走個程序”,但坐立不安的三位話事人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聚在樹陰下一刻都不敢走遠。
是的,誰也不能打包票。此前,形勢已經變過太多回。
誰都想三足占其一
這次招標的結果是海南中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盛農科”)、海南省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農資”)和海南海墾農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海墾農資”)3家企業全部中標。按照2011年劃定的經營門檻,三家企業均完成了超過1億元的注資,并在省內主要城市建立了配送中心,可以說實力不容質疑。但是,對于農藥渠道來說,三家公司無一不是生面孔:中盛農科是一個結構復雜的聯合體,海南農資和海墾農資則在改革之前甚少涉及農藥市場化經營,屬于行業新兵。
實際上,這是一個在海南政府引導跟調和下多方妥協的結果,既照顧了央企中化集團提出的要求,也滿足了本土“老大哥”海南農墾的參與愿望。民營企業聯合體的保留確保了市場供應的穩定,以連鎖經營聞名的輝隆股份投資控股海南農資并成功取得專營權,又給未來海南農藥經營模式轉變埋下了無限可能。
引得“各路神仙”紛紛大手筆投入海南市場的根源在于專營權的極大誘惑。根據海南省制定的特許專營方案,最終能取得批發權的只有三個經營主體,今后全島所有的農藥產品都必須經過這三家特許專營企業中的一家。相對于當前370家批發商割據市場帶來的慘烈競爭,特許專營企業將要面對的市場簡直是隨便撿金子的天堂。每年7億元的農藥市場容量由三家企業瓜分,誰不想自己是其中之一?
批發商和農藥廠家的聯合體、中化集團、海南農墾、海南省供銷社、海南科技110紛紛注冊新公司或者增資現有公司,甚至以種子作為主營業務的神農大豐也放出風聲有意競標。僅從批發專營的硬性門檻來說,上述企業都能很快達到,可文件規定“原則上只保留2到3家批發企業”。形勢嚴峻,免不了一場硬仗。
各路神仙聞風而動
最先反應過來的是海南省供銷社,作為農資供應的“主渠道”,供銷社下屬的海南農資在肥料經營領域早已做得風生水起。憑借歷史積累的資源和雄厚的資金實力,海南農資掌握著大量優質肥料品牌資源,建設了完善的肥料倉儲、配送系統,但海南農資的農藥經營規模則與農資“主渠道”極不協調,所占的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正因早有大力開拓農藥市場的愿望,供銷社在第一時間就認準了農藥批發專營帶來的千載良機,并立即著手準備。就在這時,正在全國范圍內尋求拓展業務機會的輝隆股份也將目光聚焦到了海南,并向供銷社伸來了橄欖枝。輝隆需要借助海南省供銷社的影響力,供銷社則希望輝隆的加入能成為新的競標籌碼,經過反復談判,輝隆股份決定注資7800萬元控股海南農資,攜手競標農藥專營權。供銷社將手頭的股份賣了個好價錢,輝隆股份也志得意滿,在公告中將此次收購作為重大利好消息發布。
民企附體國企復活
以上3家都是志在必得的企業,這讓眾和盛農資、奧合眾興兩家民營企業聯合體陷入了極為尷尬的境地:他們掌握著海南農藥市場八成以上的份額,換句話說,改革之前正是他們在支撐和保障著海南的農藥供應,然而,3家國資背景企業對專營權的瓜分很可能使他們被徹底清退。
眾和盛的成立是海南大型農藥批發商自發自救的標志性事件。以陳南、付小偉、黃忠等人為代表的批發商群體看準了政策改革的用意,決定組成松散型的聯合體,既在數據上滿足政策規定的門檻,又保持各家現有經營的獨立性。如果批發專營實施后可以淘汰掉小型批發商,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好機會。
大家各有活路走著瞧
畫面切換到2011年“群雄逐鹿海南”的盛況,仍然能夠讓人感受到每一位農藥人的躁動與不安。
農藥批發實行特許專營的基調剛剛落錘敲定,散布在海南島各地大大小小300余家批發商就迅速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彈情緒:一紙文件就讓我退出市場,憑什么?!批發商們給省長信箱寫信,自發開會表達訴求,通過各自的關系網絡向上層反映情況,并通過媒體表達對農藥改革設計的質疑。不過,伴隨著改革實施細則的擬定和出臺,他也很快意識到大勢已定,于是轉而探索新規則下的生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