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蚜以刺吸口器刺入棉葉背面或嫩頭,吸食汁液。苗期受害,棉葉卷縮,開花結鈴期推遲;成株期受害,上部葉片卷縮,中部葉片現出油光,下位葉片枯黃脫落,葉表有蚜蟲排泄的蜜露,易誘發霉菌滋生。蕾鈴受害,易落蕾,影響棉株發育。
【形態特征】:干母體長1.6mm,茶褐色,觸角5節,無翅。無翅胎生雌蚜體長1.5—1.9mm,體色有黃、青、深綠、暗綠等色,觸角長約為體長之半,觸角第3節無感覺圈,第5節有1個,第6節膨大部有3—4個。復眼暗紅色。腹管較短,黑青色。尾片青色,兩側各具剛毛3根,體表被白蠟粉。有翅胎生雌蚜大小與無翅胎生雌蚜相近,體黃色、淺綠至深綠色。觸角較體短,頭胸部黑色,兩對翅透明,中脈三岔。卵長0.5mm,橢圓形,初產時橙黃色,后變漆黑色,有光澤。無翅若蚜共4齡,夏季黃色至黃綠色,春秋季藍灰色,復眼紅色。有翅若蚜也是4齡。夏季黃色,秋季灰黃色,2齡后現翅芽。腹部1、6節的中側和2、3、4節兩側各具1個白圓斑。
【生活習性】:遼河流域棉區年生10—20代,黃河流域、長江及華南棉區20—30代。北方棉區以卵在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寄主發芽后,越冬卵孵化為干母,孤雌生殖2—3代后,產生有翅胎生雌蚜,4—5月遷入棉田,為害剛出土的棉苗。隨之在棉田繁殖,5—6月進入為害高峰期,6月下旬后蚜量減少,但干旱年份為害期多延長。10月中下旬產生有翅的性母,遷回越冬寄主,產生無翅有性雌蚜和有翅雄蚜。雌雄蚜交配后,在越冬寄主枝條縫隙或芽腋處產卵越冬。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棉區也以卵在花椒、木模、鼠李、石榴、蜀葵、夏枯草、車前草、菊花、苦菜、瓜類等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3月孵化,在越冬寄主上繁殖3—4代,到4月下旬,棉苗出土后,產生有翅蚜遷入棉田繁殖為害,5月下旬一6月上旬進入苗蚜為害高峰期;7月中旬一8月上旬形成伏蚜猖撅為害期。秋季棉株衰老時,遷回越冬寄主上,產生唯一的一代雄蚜,與雌蚜交配后在芽腋處產卵越冬。棉蚜在棉田按季節可分為苗蚜和伏蚜。苗蚜發生在出苗到6月底,5月中旬一6月中下旬至現蕾以前,進入為害盛期。適應偏低的溫度,氣溫高于27℃繁殖受抑制,蟲口迅速降低。伏蚜發生在7月中下旬至8月,適應偏高的溫度,27—28℃大量繁殖,當日均溫高于30℃時,蟲口數量才減退。大雨對棉蚜抑制作用明顯。多雨的年份或多雨季節不利其發生,但時晴時雨的天氣利于伏蚜迅速增殖。一般伏蚜4—5天就增殖l代,苗蚜需10多天繁殖1代,田間世代重疊。有翅蚜對黃色有趨性。冬季氣溫高,越冬卵量多孵化率高。棉蚜發生適溫17.6—24℃,相對濕度低于70%。一熟棉田、播種早的棉蚜遷入早,為害重,棉花與麥、油菜、蠶豆等套種時,棉蚜發生遲且輕。天敵主要有寄生蜂、螨類、捕食性瓢蟲、草蛉、蜘蛛、食蟲熔類等。其中瓢蟲、草玲控制作用較大。生產上施用殺蟲劑不當,殺死天敵過多,會導致伏蚜猖獗為害。
【防治方法】: 1、種子處理。⑴用吡蟲啉進行拌種,10%吡蟲啉EC或WP100克拌光籽3-5斤或威遠福蝶(70%吡蟲啉可分散粉劑)15克拌光籽3-5斤,先把吡蟲啉溶解,把調好的藥液均勻噴撒到種子上,拌勻,堆悶。堆悶的時間一般在24小時以上,在不發芽的情況下,時間越長越好。以利于藥劑的充分吸收。⑵拌種以后的棉花,苗期蟲害少,這樣就減少了苗期的用藥,進而減輕噴施藥劑對棉苗的傷害,前期就不會被蚜蟲膩住,長勢會更好,現蕾就會更早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