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葉銹病主訂侵染葉片、葉鞘,也侵染莖和穗部。被害部位散生圓形黃褐色隆起小圓點(夏孢子堆)。當大麥成熟時,其上產生較小的黑色近長方形的冬孢子堆,埋于表皮內。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該菌屬于轉主寄主銹菌。夏孢子、冬孢子產生于大麥上,性孢子、銹孢子國外報道產生于百合科短穗虎眼萬年青上。我國病菌以夏孢子在南方冬大麥上越冬,夏孢子隨季風向北擴散,在北方越夏后,秋季再傳播至南方冬大麥上越冬。夏孢子萌發適溫11—17℃,超過23℃極少萌發。
【小麥葉銹病防治方法】:主要靠種植抗病品種,輔之以藥劑防治和栽培防病。 (1)種植抗耐病品種如黃淮海地區種植陜農7859、冀5418、魯麥1號、小偃6號、徐州21號等冬小麥品種。此外,近年新選育的抗葉銹冬小麥品種有:京冬1號、8號,京核3號(京核931),京411、北農白,皖麥26、27、28號,綿陽26號,百農64,周麥9號-矮優688系,新寶豐(7228),豫麥39(豫農8539),早麥5號,勁松49號,興麥17號,滇麥19號,秦麥12號,冀麥48、40、冀92-3235、6021新系等;春小麥品種有:墾九5號、龍麥23號、龍輻麥7號、蒙麥30號、京引1號、隴春8139、定豐3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