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危害遲收過熟果實,尤其是有傷口果實易發病。初病果局部或全果軟化,表皮逐漸變成褐色,出現濕腐狀,表皮稍微皺縮有裂紋。濕度大時病部表面或裂縫中長出稀疏白霉。最后病果腐敗流水,病部易開裂,散發出酸臭味,別于軟腐病。
發病特點
該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為寄生酸腐節卵孢(Oosporalactis Fr.var.parasitica)。病原菌在土壤中或附著在棚室里越冬或越夏,第2年春天借氣流傳播,從生活力衰弱的部位或傷口侵人,發病后病部又產生大量病原菌進行再侵染。病原菌腐生性較強,采收后堆放或貯運中病健果直接接觸,可引起傳染蔓延。溫度23—28℃,相對濕度高于85%,利于發病;傷口多或大量貯運時,果實易發病;雨季或田間濕度大時發病重。
病害治療方法
⑴栽培措施。注意通風降濕,雨后及時排水,降低棚室濕度。采收時避免造成傷口,棉鈴蟲危害嚴重地區,要及時防蟲,減少蟲傷。收獲裝筐時注意剔除病爛果,貯放時注意通風。
⑵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藥,常用農藥有 14%絡氨銅水劑 4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防治1次,防治工一2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