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具有既能生長在淹水的環境下,又能生長在旱田的雙重適應性,其對水分的需求包括耕作需水、生態需水和生理需水。生理需水是水稻保持體內水分平衡、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水分,耕作需水和生態需水雖然與生理需水有關,但在一定條件下減少耕作需水和生態需水,也能滿足水稻正常生理需水要求,保證植株正常生長發育。水稻不同的生育期,生理需水有不同的要求,關鍵需水期缺水將對產量形成較大影響。水稻節水灌溉技術以優化水稻生理需水,盡量減少棵間蒸發和滲漏量為原則,人為控制無效用水,充分利用天然降雨,結合氣象、土壤、肥料及農業措施,實施田間高效水分管理,從而大幅度提高水的生產效率。
現就節水灌溉技術概述如下:
1、水稻淺濕灌溉技術:水稻淺濕灌溉即淺水與濕潤反復交替、適時落干、淺濕干靈活調節的一種間歇灌溉模式。操作要點如下:①淺水勤灌促返青、分蘗,水層深度0.5~ 3cm 。②分蘗后期及時曬田。當莖蘗數達到有效穗數80%時,排干田水曬田7~10天,使耕層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間持水量的65%。③拔節孕穗期間歇灌溉。每次灌水后水層深 3cm ,水耗盡后3~4天再灌水。④抽穗開花及乳熟期濕潤灌溉。每次灌水水層深 2cm ,水耗盡后3~4天再灌水。⑤黃熟期自然落干,遇雨排水。蘇、錫、常地區普遍采用該技術,可節水10%~30%。
2、水稻淺濕調控灌溉技術:水稻淺濕調控灌溉是把淺水、濕潤、間歇3種灌溉方法科學地結合在一起,根據水稻的需水特性和生長規律,提出“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淺水促蘗、苗足烤田、淺濕長穗、濕潤灌漿、黃熟落干”的原則,以控制稻田水層上限和水稻根系層土壤含水量的下限為手段。掌握“后水不見前水,充分利用雨水,按指標灌排水”的做法,從而確定水稻各生育階段的灌溉。除移栽至分蘗前期和孕穗至抽穗揚花期保持2~ 3cm 淺水層外,其余生育期灌水上限為2~ 3cm ,下限指標為土壤飽和含水量的 70%~80%,一般灌水后間隔4~6天再灌水。
3、水稻控制灌溉技術:水稻控制灌溉是指移栽至返青期田面保持0.5~ 2.5cm 的淺水層,返青以后田面不再建立水層。根據水稻生理生態需水特點,以土壤含水量作為控制指標(控制耕層土壤含水量在60~80%),確定灌水時間和灌水定額,促進和控制水稻生長,較大幅度地減少水稻生理生態需水量。
4、水稻覆膜旱作灌溉技術:水稻覆膜旱作灌溉是指在旱育秧的基礎上,在移栽后覆膜旱管,整個大田期田面不建立水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