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硬心薯、冷爛薯等,是甘薯貯藏期常見生理病害。受凍薯塊無光澤,剖開后可見接近薯皮處的薯肉很快變褐,變褐速度越快,說明受凍越嚴重,2—3分鐘后才逐漸變黑的,說明受凍較輕。受凍部多呈水漬狀,其切面常溢出乳汁狀物,受凍薯塊的部分組織產生硬核狀物,煮不爛。
病因 甘薯長期貯存在低于9℃的條件下,就會使生理機能受到破壞,逐漸形成凍害。生產上收獲過晚即可受凍,稱做窖外凍害,入窖后約15天左右即開始腐爛。此外在貯藏的中期或后期,因窖淺或防寒保暖條件差常發生凍害。一般在4—5℃條件下持續半個月開始腐爛,6—7℃時經過1個月才腐爛。
防治方法 (1)收獲前對舊窖進行消毒。每m3空間用抗菌劑40l或402水劑30—40ml熏蒸消毒;也可用5g硫磺放在盆內燃燒后,封閉兩天,然后通風換氣,也可用43%福爾馬林50倍液,噴灑窖壁四周,封閉兩天,再通風換氣。(2)適時收獲。當旬均氣溫降到14一15℃左右開始收獲,不要過晚。(3)精選種薯。收獲運輸、貯藏過程中應輕拿輕放,防止造成傷口。(4)加強貯藏期管理,主要是掌握好窖內溫度、濕度和通風換氣。一般在管理上注意三個時期變化。高溫期:剛入窖薯塊,呼吸作用十分旺盛,散熱量大,水氣也多,這時外面氣溫還很高,易引起窖內高溫高濕,利于病害發生,引起爛窖,為此在入窖半個月左右,經常通風換氣,降低窖內溫濕度,防止發病。低溫期:在12月至翌年2月,薯塊呼吸作用逐漸降低,北方冷空氣逐漸增加,地溫、氣溫處于低溫階段,因此應做好保溫工作,封閉窖口,薯堆上蓋草,保持窖溫在11—13℃,相對濕度75%一80%,防止薯塊受凍。2月下旬至開窖育苗,進入變溫期,這時氣溫逐漸回升,薯塊呼吸作用也逐漸加強,窖內氧氣經常不足。因此要特別注意通風換氣,每隔幾天,在晴暖天氣中午,打開窖門或通氣孔進行換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