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綿蚜以成、若蚜群集在蔗葉背面中脈兩側吸食汁液,致葉片變黃、生長停滯、蔗株矮小,且含糖量下降,制糖時難于結晶。此外,綿蚜分泌蜜露易引致煤煙病。是甘蔗重要害蟲。
形態特征 無翅胎生雌蚜體長1.9mm,卵圓形,黃褐色至暗綠色或灰褐至橙黃色,體色變化大,頭、胸、腹緊連在一起,前邊具2個小角狀突,體背覆有白色棉絮狀蠟質;觸角5節,短,淺黃色。有翅胎生雌蚜體長2.5mm,長橢圓形,頭部、胸部黑褐色;腹部、足為黃褐色至暗綠色;翅透明,前翅前緣脈和亞前緣脈之間具1灰黑色翅痣;觸角5節,僅是體長的1/4,1—2節短且光滑;前胸背板中央具四角形大胸瘤;腹管環形,體表不覆蠟粉。有翅若蟲胸部裸露,中間發達,兩側露有翅芽,腹背有白蠟物,觸角4—5節。無翅若蚜胸腹部背面均被有白色蠟物,觸角4節,共4齡。 生活習性 南方蔗區年生20多代,完成1代14—36天,世代重疊。以有翅胎生雌蚜在禾本科植物或秋植、冬植蔗株上越冬。翌春留在原處或遷飛到其他蔗株上為害,并營孤雌生殖,每雌產仔蚜50一130頭,群集在蔗葉背面取食和繁殖。氣溫20一30℃,相對濕度70一90%,無翅若蚜歷期約13.5—18天;有翅成蚜飛翔力強,壽命7—10天。廣東、廣西有翅蚜發生在9月底至翌年6月,無翅型蔗蚜則整年發生,遷飛期有3次:第一次6月從越冬處向大田遷飛;第二次是8—9月田間擴展;第三次是11月由成熟的蔗株遷飛至越冬場所或秋植蔗田。臺灣于10一11月間開始發生,翌年3—4月進入發生盛期。甘蔗栽培復雜的地區及氣候干旱,利其輾轉為害,種群容易擴展受害重。天敵有13星瓢蟲、草蚜、食蚜蠅等。
防治方法 (1)調整甘蔗種植布局,有計劃地確定春植、秋植、宿根蔗田。盡量連片種植,可減輕受害。(2)蚜蟲發生嚴重時適時灌水。(3)及時剝除甘蔗枯老葉鞘,改善蔗株通風透光條件。(4)掌握在春季有翅蚜遷飛期和6—8月點片發生時,噴灑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40%蚜滅多乳油1000一15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5)臺灣應在2—3月間施用上述殺蟲劑。(6)必要時可用40%樂果乳油l0倍液于甘蔗苗期未形成莖節前,用膠皮滴管把藥液滴在幼苗基部,每株滴2ml,防效優異;也可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3000倍液及35%甲基硫環磷乳油3000倍液,優于抗蚜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