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白絹病病菌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大部分分布在1-2cm的表土層中。以菌核在2.5cm以下發芽率明顯減少,在土中7cm處幾乎不發芽。翌年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從植株根莖基部的表皮或傷口侵入,也可侵入子房柄或莢果。種子也可帶菌。病菌在田間靠流水或昆蟲傳播蔓延。高溫、高濕、土壤粘重、排水不良、低洼地及多雨年份易發病。雨馬上轉睛,病株迅速枯萎死亡。連作地、播種早發病重。
該病主要為害莖部、果柄及莢果。發病初期葉片枯黃,晴天葉片閉合,陰天尚能展開,莖基部組織呈軟腐狀,表皮脫落,嚴重的整株枯死。土壤濕度大時可見白色絹絲狀菌絲覆蓋病部和四周地面,后產生油菜籽狀白色小菌核,最后變黃土色至黑褐色。根莖部組織染病,呈纖維狀,終致植株干枯而死。
防治方法 (1)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深翻。(2)與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3)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改善土壤通透條件。(4)春花生適當晚播,苗期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5)選用無病種子,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6)發病后用50%拌種雙粉劑1kg混合細干土15kg制成藥土蓋病穴,每穴用藥土75g。(7)發病初期噴淋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1500倍液,每株噴淋對好的藥液100-200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