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子座或菌絲團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子囊腔在病組織中越冬,但不是主要初侵染源。翌年遇適宜條件,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孢子落到花生葉片上,遇適宜溫度和水滴,萌發產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進入組織內部,產生分枝型吸器汲取營養。病菌生長溫限10-37℃,最適為25-28℃。秋季多雨、氣候潮濕,病害重;少雨干旱年份發病輕。土壤瘠薄、連作田易發病。老齡化器官發病重;底部葉片較上部葉片發病重。魯花3號、海花1號、蔓生型小粒種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如湛油1號,農花26號,中花2號,群育101,P12,山花2000號,魯花6號、9號、11號、13號、14號,粵油23號,浪江3號,立莖大粒,一窩猴等。(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3)與其它作物輪作2-3年。(4)加強田間管理。(5)發病初期噴灑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年液或50%苯來特(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900-1000倍液、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40%百菌清懸浮劑(順天星1號)600倍液(北京市順義縣農藥廠)、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農抗120水劑200倍液、50%膠體硫200倍液、1:2:200倍式波爾多液,噴藥時宜加入0.2%洗衣粉做展著劑,間隔15-20天一次,連防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