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一缺氮開花前顯癥,植株矮小,生長弱,葉色淡綠,繼而發黃,到生長后期,基部小葉的葉緣完全失去葉綠家而皺縮,有時呈火燒狀,葉片脫落。
二缺磷早期缺磷影響根系發育和幼苗生長;孕蕾至開花期缺磷,葉部皺縮,色呈深綠,嚴重時基部葉變為淡紫色,植株僵立,葉柄、小葉及葉緣朝上,不向水平展開,小葉面積縮小,色暗綠。缺磷過多時,植株生長大受影響,薯塊內部易發生鐵銹色痕跡。
三缺鉀植株缺鉀的癥狀出現較遲,一般到塊莖形成期才呈現出來。鉀不足時葉片皺縮,葉片邊緣和葉尖萎縮,甚至呈枯焦狀,枯死組織棕色,葉脈間具青銅色斑點,莖上部節間縮短,莖葉過早干縮,嚴重的降低產量
四缺硼生長點與頂芽尖端死亡,側芽生長迅速,節間短,全株呈矮叢狀,葉片增厚,邊緣向上卷曲,根短且粗,褐色,根尖易死亡,塊莖小,‘表面上常現裂痕。
五缺鐵幼齡葉片輕微失綠,小葉的尖端邊緣處長期保持其綠色,褪色的組織出現清晰的淺黃色至純白色,褪綠的組織向上卷曲。
六缺錳葉片脈間失綠,有的品種呈淡綠色。缺錳嚴重的葉脈間幾乎變為白色,癥狀首先在新生的小葉上出現,后沿脈出現很多棕色的小斑點,后小斑點從葉面枯死脫落,致葉面殘缺不全。
七缺鎂下部葉片色淺,褪綠始于最下部葉片的尖端或葉緣,并在葉脈間向小葉的中部擴展,后葉脈間布滿褪色的壞死區域,葉簇增厚或葉脈間向外突出,缺鎂葉片變脆。
八缺硫癥狀來的緩慢,葉片、葉脈普遍黃化,與缺氮類似,但葉片不干枯,植株生長受抑,缺硫嚴重時,葉片上現斑點。
九缺鈣早期缺鈣頂芽幼齡小葉葉緣出現淡綠色色帶,后壞死致小葉皺縮或扭曲,嚴重時頂芽或腋芽死亡。塊莖的髓中有壞死斑點。
病原: 一缺氮多發生在有機質含量較低,酸度足以抑制硝化作用的砂質土上。
二缺磷常出現在重質土壤上,是因固結作用使磷成為不可給的狀態;輕質土壤上天然含磷量低,此外,前茬收獲物消耗也可引起缺磷。
三缺鉀淋溶的輕砂質土、腐質土、泥炭土易缺鉀,常不能滿足馬鈴薯的生長需要。
四缺硼土壤酸化、硼素被淋失或石灰施用過量,均會出現缺硼。
五缺鐵土壤中磷肥多或偏堿性,影響鐵的吸收和運轉,出現缺鐵癥狀。
六缺錳土壤粘重,通氣不良的堿性土易缺錳。
七缺鎂多發生在具有較高酸度的土壤中或施用含有某些高濃度含氮營養物質的礦質肥料,可提高鎂化合物的溶解度而造成缺鎂。
八缺硫長期或連續施用不合硫的肥料,易出現缺硫。九缺鈣生長在幾乎不含有鈣化合物的輕砂質土壤上的馬鈴薯常比重質土壤上的較早出現缺鈣癥狀。
防治方法: (1)防止缺氮 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生產上發現缺氮時馬上埋施發酵好的人糞,也可將尿素或碳酸氫銨等混入10一15倍腐熟有機肥中,施于馬鈴薯兩側,后覆土、澆水。也可在栽后15—20天結合施苗肥,667m2施入硫酸銨5kg或人糞尿750一1000kg。栽后40天施長薯肥,667m2用硫酸銨10kg或人糞尿1000一1500kg。
(2)防止缺磷 基肥667m2施過磷酸鈣15—25kg混入有機肥中施于10cm以下耕作層中;開花期667m2施過磷酸鈣15—20kg;也可葉面噴灑0.2%一0.3%磷酸二氫鉀或0.5%一1%過磷酸鈣水溶液。
(3)防止缺鉀 基肥混入200kg草木灰。栽后40天施長薯肥時用草木灰150一200kg或硫酸鉀10kg對水澆施。也可在收獲前40一50天,噴施1%硫酸鉀,隔10一15天一次,連用2—3次。也可噴灑0.2%一0.3%磷酸二氫鉀或1%草木灰浸出液。
(4)防止缺硼 于苗期至始花期667m2穴施硼砂0.25—0.75kg,也可在始花期噴施0.1%硼砂液。
(5)防止缺鐵 于始花期噴灑0.5%一1%硫酸亞鐵溶液1次或2次。
(6)缺錳時,葉面噴灑1%硫酸錳水溶液1—2次。
(7)缺鎂時,首先注意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碧全有機肥,改良土壤理化性質,使土壤保持中性,必要時亦可施用石灰進行調節,避免土壤偏酸或偏堿。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做到氮、磷、鉀和微量元素配比合理,必要時測定土壤中鎂的含量,當鎂不足時,施用含鎂的完全肥料,應急時,可在葉面噴灑1%一2%硫酸鎂水溶液,隔2天1次,每周噴3—4次。
(8)缺硫時,施用硫酸銨等含硫的肥料。
(9)缺鈣時,要據土壤診斷,施用適量石灰,應急時葉面噴灑0.3%一0.5%氯化鈣水溶液,每3—4天1次,共2—3次。此外,還可施用惠滿豐液肥,每667m2用量為450ml,稀釋400倍,噴葉3次即可,也可噴施綠風95植物生長調節劑600倍液,促豐寶R型多元復合液肥700倍液或“墾易”微生物活性有機肥3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