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塊的病菌在窖里越冬,無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個月至6年。病菌通過灌溉水或雨水傳播,從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也可透過導管進入相鄰的薄壁細胞,致莖部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青枯病是典型維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維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導管,妨礙水分運輸導致萎蔫。該菌在10一40℃均可發育,最適為30一37℃,適應pH6—8,最適pH6.6,一般酸性土發病重。田間土壤含水量高、連陰雨或大雨后轉晴氣溫急劇升高發病重。
病株稍矮縮,葉片淺綠或蒼綠,下部葉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開始早晚恢復,持續4—5天后,全株莖葉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綠色,葉片不凋落,葉脈褐變,莖出現褐色條紋,橫剖可見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切面有菌液溢出。塊莖染病后,輕的不明顯,重的臍部呈灰褐色水浸狀,切開薯塊,維管束圈變褐,擠壓時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從維管束處分離,嚴重時外皮龜裂,髓部潰爛如泥,別于枯萎病。
防治方法:
(1)實行與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輪作,最好與禾本科進行水旱輪作。
(2)選用抗青枯病品種.
(3)選擇無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5)加強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噴施植寶素7500倍液或愛多收6000倍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草木灰、五四○六3號菌500倍液,可改變微生物群落。還可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調節土壤pH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