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紅吸漿蟲橘紅色,雌蟲產卵管短,伸出時約為腹長的l/2,卵長卵形,末端無附著物,幼蟲橘黃色,體表有鱗片狀突起,蛹橙紅色。麥黃吸漿蟲成蟲姜黃色,雌蟲產卵管長,伸出時與腹部等長,卵呈香蕉形,前端略彎,末端有細長卵柄附著物,幼蟲姜黃色,體光滑,蛹呈淡黃色。
病原: 兩種吸漿蟲均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圓繭越夏、越冬,黃河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蟲破繭上升到地表,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羽化后大量產卵為害。一般情況下,雨水充沛,氣溫適宜常會引起該蟲大發生,成蟲盛發期與小麥抽穗揚花期吻合發生重,土壤團粒構造好、土質疏松、保水力強也利其發生。
防治方法: 1.農業措施 一是選用穗形緊密、內外穎緣毛長而密、麥粒皮厚、漿液不易外流的小麥品種;二是進行輪作,避開蟲源。2.藥劑防治 一是麥播時對吸漿蟲常發地塊,每666.7平方米可用6%林丹粉l.5-2千克拌細土20-25千克,均勻撒施地表,犁耙均勻,可兼治地下害蟲;二是卵期,用3%甲基異柳磷,或甲拌磷,或辛硫磷顆粒劑,每666.7平方米2-2.5千克,或2%西維因粉劑2.5千克,或20%林丹粉每666.7平方米用0.5千克,拌細土25千克撒施;三是成蟲期,用4%敵馬粉2%西維因粉每666.7平方米用l.5-2.5千克噴粉,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氧化樂果乳劑 1500倍或20%速滅殺丁乳油每666.7平方米用20毫升加水如50~60千克噴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