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主要為害果實,以花期侵染為主。病菌侵染花瓣后呈淡褐色病斑,病斑迅速擴大至全瓣并擴及萼片,萼片發病又擴及幼果。遇潮濕時發病部位產生霉狀物。生長期果實發病多從花萼包裹處或邊緣開始,形成淡褐色、水漬狀、稍凹陷的不規則形病斑,隨著果實膨大,病斑逐漸擴大,侵染大部分果面。病果軟化并在病部密生灰色霉狀物。果實著色前發病,病部很少形成分生孢子;成熟后發病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葉片發病極少,病斑水漬狀,不規則形,褐色,多在葉緣發生,葉背生有灰色霉狀物。
草莓品種間抗病性差異不顯著。但一般歐美系統品種屬硬果型抗病性較強,而軟果型品種較為感病。溫濕度是影響草莓灰霉病發生程度的關鍵條件。草莓在促成、半促成栽培環境中生長,持續12~13h低溫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和繁殖,不利于草莓的生長,爛果尤為嚴重。相對濕度為64%,病果率低于10%;相對濕度在80%以上連續7d,爛果率可高達30%以上。所以溫度適宜時,濕度是導致灰霉病發生的主導因素。另外,偏施氮肥發病也重。
防治措施:
草莓花期長,分期結果不明顯,果實采摘的間隔期短。所以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應以農業措施為基礎,花期藥劑防治為保證。
1.選用優良抗病品種。
2.水旱輪作,或與十字花科蔬菜、豆類輪作。
3.清除病殘體 冬春季認真清園,把枯枝、病葉和雜草集中燒毀。在北方結合地膜覆蓋,不僅可減少越冬菌源,又可減少死秧,增強植株抗性和生長勢,緩苗快,病害輕。
4. 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調整葉果比,增強通透性,降低小氣候濕度。在多雨的地區應采用高畦栽培,注意排水。對易感病的品種,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注意增施磷、鉀肥。
5. 生物防治 使用特力克或木霉T5作為頡頏劑,以5×106/ml孢子噴霧防治,防效可達81%左右,與多菌靈防效相當。
6. 藥劑防治 草莓在露地、促成或半促成栽培條件下藥劑防治的最佳時期是草莓第1級花序有20%~30%以上開花,第2級花序剛開花時。有效藥劑有:40%施佳樂、65%萬霉靈、50%速克靈、50%撲海因、25%灰克等,7~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藥劑防治時,要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減緩抗藥性的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