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紋枯病主要為害葉鞘,也可為害莖稈,嚴重時引起果穗受害。發病初期多在基部1~2莖節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病斑,后擴展融合成不規則形或云紋狀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邊緣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擴展。穗苞葉染病也產生同樣的云紋狀斑。果穗染病后禿頂,籽粒細扁或變褐腐爛。嚴重時根莖基部組織變為灰白色,次生根黃褐色或腐爛。多雨、高濕持續時間長時,病部長出稠密的白色菌絲體,菌絲進一步聚集成多個菌絲團,形成小菌核。 玉米紋枯病病菌以遺留在土壤中和病殘株上的菌絲、菌核越冬,翌年土壤中和病殘株上存活的病菌逐漸擴展并接觸寄主莖基部而入侵,表面形成病斑后,病菌氣生菌絲伸長,向上部葉鞘發展,病菌常穿透葉鞘而危害莖稈,形成下陷的黑色斑塊。濕度大時,病斑長出很多白霉狀菌絲和擔孢子。擔孢子借風力傳播而造成再次侵染。也可以侵害與病部接觸的其他植株。病株上菌核落在土壤中,成為第2次侵染源。病菌可通過表皮、氣孔和自然孔口3種途徑侵入寄主,其中以表皮直接侵入為主。玉米紋枯病是靠接觸蔓延而短距離傳染的病害。病害流行與氣候、品種、種植密度、肥水條件和地勢等因素有關,其中氣候因素對玉米紋枯病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玉米紋枯病發生的最低溫度為13~15oC,最適溫度20~26oC,最高溫度29~30oC。病害發生期內,雨日多、濕度高,病情發展快;而少雨低濕則明顯抑制病害發展。玉米苗期很少發病,喇叭口期至抽雄期是發病始期,抽雄期病害開始擴展蔓延,灌漿至成熟期發展速度逐漸增快,是危害的關鍵時期。 防治措施: (1)清除病原及時深翻消除病殘體及菌核。發病初期摘除病葉,并用藥劑涂抹葉鞘等發病部位。 (2)選用抗(耐)病的品種或雜交種,如渝糯2號(合糯×衡白522)、本玉12號等。實行輪作,合理密植,注意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結合中耕消滅田間雜草。 (3)藥劑防治 用浸種靈按種子重量0.02%拌種后堆悶24—48小時。發病初期噴灑1%井岡霉素0.5kg對水20比g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也可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農利靈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噴藥重點為玉米基部,保護葉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