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瘤黑粉病為局部侵染性病害,在玉米全生育期任何地上部分的幼嫩組織均可受害。葉片受害常出現成串排列的病瘤,雄穗受害時,大部分或個別小花形成長囊狀或角狀病瘤,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形成病瘤,嚴重時全穗形成大的病瘤。
防治措施:
防治瘤黑粉病應以種植抗病、輕病雜交種為主要措施,配合采用減少菌源的栽培措施,堅持早期摘除病瘤。
(1)種植抗病品種目前尚無免疫品種,但自交系和雜交種之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當前生產上較抗病的雜交種有掖單2號、掖單4號、中單2號、農大108、吉單342、沈單10號、鄭單958、魯玉16、掖單22、聊93—1、豫玉23、蠡玉6號、海禾1號等。
(2)農業防治病田實行2~3年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廄肥,防止病原菌冬孢子隨糞肥傳病。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秋季深翻。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貪青徒長;缺乏磷、鉀肥的土壤應及時補充,適當施用含鋅、含硼的微肥。抽雄前后適時灌溉,防止干旱。加強玉米螟等害蟲的防治,減少蟲傷口;在腫瘤未成熟破裂前,盡早摘除病瘤并深埋銷毀。摘瘤應定期、持續進行,長期堅持,力求徹底。
(3)藥劑防治種子帶菌是田間發病的菌源之一。對帶菌種子,可用殺菌劑處理。例如,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2%的藥量拌種;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3%的用藥量拌種;或2%戊唑醇濕拌種劑用10克藥,對少量水成糊狀,拌玉米種子3~3.5千克等。有人主張在玉米未出土前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0~10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200倍液,進行土表噴霧,以減少初侵染菌源。在腫瘤未出現前,用三唑酮、烯唑醇、福美雙等殺菌劑對植株噴藥,以降低發病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