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黃矮病葉片典型癥狀是新葉發病從葉尖漸向葉基擴展變黃,黃化部分占全葉的1/3—1/2,葉基仍為綠色,且保持較長時間,有時出現與葉脈平行但不受葉脈限制的黃綠相間條紋。病葉較光滑。發病早植株矮化嚴重,但因品種而異。冬麥發病不顯癥,越冬期間不耐低溫易凍死,能存活的翌春分蘗減少,病株嚴重矮化,不抽穗或抽穗很小。拔節孕穗期病病的植株稍矮,根系發育不良。抽穗期發病僅旗葉發黃,植株矮化不明顯,能提穗,粒重降低。與生理性黃化區別在于,生理性的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生,整葉發病,田間發病較均勻。黃矮病下部葉片綠色,新葉黃化,旗葉發病較重,從葉尖開始發病,先出現中心病株,然后向四周擴展。
防治措施:
(1)鑒定選育抗、耐病品種 一些農家品種有較好的抗耐病性,因地制宜地選擇近年選育出的抗耐病品種。
(2)治蚜防病 及時防治蚜蟲是預防黃矮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拌種 甲拌磷原液100—150g加3—4kg水拌麥種50kg,也可用種子量0.5%滅蚜松或0.3%樂果乳劑拌種,逐步取代甲拌磷。噴藥用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滅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2.5%功夫菊酯或敵殺死、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50%對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也可噴1%對硫磷粉或1.5%樂果粉每667m21.5kg,抗蚜威每667m24—6g。毒土法40%樂果乳劑50g對水1kg,拌細土15kg撒在麥苗基葉上,可減少越冬蟲源。
(3)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消滅田間及附近雜草。冬麥區適期遲播,春麥區適當早播,確定合理密度,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4)冬小麥采用地膜覆蓋,防病效果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