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谷螟的幼蟲吐絲結網,把被害物連綴成團,藏于其中為害,排出異味糞便,污染食物。大發生時往往連成1片白色薄膜,遮蓋在包裝物上。
生活習性 年生4—6代,北方3—4代,以老熟幼蟲在室內陰暗縫隙中或壁角內越冬,翌春化蛹,羽化為成蟲后即交尾產卵,卵多產在糧堆表面或包裝物縫隙之中,每雌產卵39—275粒,卵期約10天,幼蟲孵化后鉆入為害,開始在堆垛的表層,后向下移至下半部,幼蟲期22—35天,部分滯育幼蟲能存活2年。幼蟲老熟后爬到被害物表面或墻縫處結繭化蛹,蛹期14—21天,完成1個世代需40—60天。北京5—9月成蟲陸續出現連續發生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 (1)清除蟲巢,減少蟲源。(2)倉庫要安裝紗門、窗,防止成蟲飛進產卵。(3)必要時在倉庫內掛敵敵畏布條。有條件的可用高溫或低溫處理。(4)大米、面粉等可套在密閉的塑料袋中,防止成蟲鉆入或產卵;(5)用磷化鋁熏治。方法參見玉米象。(6)施用糧蟲畏。25kg以下的糧食,用糧蟲畏1個藥袋,25kg以上放2個;如按空間計,每m2放2個藥袋,使用時先把外包裝藥袋去掉,把內藥袋放在糧食或貯物的表面或附近,也可埋入糧食5—10cm處,但食用前要注意取出來,嚴防誤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