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鰓金龜在河北壩上地區1—2年發生1代,以幼蟲越冬。翌年6月中旬開始化蛹,成蟲、于7月份羽化,交配后10天開始產卵,卵期約13天,7月中旬開始孵化幼蟲,9月上旬進入3齡,于11月中下旬下潛至1m左右深土層越冬。翌春4月底5月初上升至表土層活動為害。少數幼蟲第二年不化蛹,繼續為害,并以3齡蟲態進行第二次越冬,至第三年6月中旬開始化蛹,完成發育。
馬鈴薯鰓金龜幼蟲食害馬鈴薯地下部分及各種蔬菜苗根。成蟲體長14.2—17.4mm,寬7.2—9.5mm。體中型,較狹長。頭面、腹部腹面深栗褐色;唇基、口器、觸角、小盾片、鞘翅、臀板及足淡黃褐色;胸部腹面栗褐色,前胸背板兩側及盤區呈三道黃褐縱帶,盤區深栗褐色。頭部密被粗糙具長毛刻點,額中部常陷下成一短縱溝,頭頂后頭間有橫脊可見。前胸背板較長,密布具長毛刻點,盤區側方由灰白絨毛構成斜帶,四緣有邊框。鞘翅狹長,密布長毛刻點,端部略疏,縫肋及I—W縱肋清楚,緣榴闊。腹部每腹節被乳白毛帶,末腹板光滑。雄蟲腹下有明顯中縱溝。足較纖弱,中、后足股節后部有粗強刺毛;前足脛節外緣3齒,內緣距發達。雄性外生殖器陽基側突略呈管狀,末端扁。末齡幼蟲體長28—32mm,頭寬4.3—4.8mm。頭部前頂剛毛每側2根,后頂剛毛每側1根,額中剛毛每側2—3根。刺毛列由針狀刺毛組成,每列12—13根,前半部彼此平行,毛尖相遇,后半部兩刺毛列岔開呈八字形;毛列前端不達鉤狀剛毛群的前緣,約在覆毛區的1/2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