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葉蟬成蟲和若蟲為害葉片,刺吸汁液,造成褪色、畸形、卷縮,甚至全葉枯死。此外,還可傳播病毒病。北方年生3代,以卵于樹木枝條表皮下越冬。4月孵化,于雜草、農作物及蔬菜上為害,若蟲期30一50天,第1代成蟲發生期為5月下旬一7月上旬。各代發生期大體為:第1代4月上旬一7月上旬,成蟲5月下旬開始出現;第2代6月上旬一8月中旬,成蟲7月開始出現;第3代7月中旬一11月中旬,成蟲9月開始出現。發生不整齊,世代重疊。成蟲有趨光性,夏季頗強,晚秋不明顯,可能是低溫所致。成、若蟲日夜均可活動取食,產卵于寄主植物莖稈、葉柄、主脈、枝條等組織內,以產卵器刺破表皮成月牙形傷口,產卵6一12粒于其中,排列整齊,產卵處的植物表皮成腎形凸起。每雌可產卵30一70粒,非越冬卵期9一15天,越冬卵期達5個月以上。前期主要為害農作物、蔬菜及雜草等植物,至9、10月農作物陸續收割、雜草枯萎,則集中于秋菜、冬麥等綠色植物上為害,10月中旬第3代成蟲陸續轉移到果樹、林木上為害并產卵于枝條內,10月下旬為產卵盛期,直至秋后。以卵越冬。
【防治方法】: (1)夏季燈火誘殺第2代成蟲,減少第3代的發生。(2)成、若蟲集中在谷子等禾本科植物上時,及時噴撒2.5%敵百蟲粉或1.5%1605粉劑或2%葉蟬散(異丙威)粉劑,每667m2 2kg。(3)必要時可噴灑2.5%功夫乳油2000一3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一40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