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苗立枯病一般多發(fā)生于育苗的中后期或定植初期,在病苗的莖基部或中下部生有橢圓形淡褐色斑,病斑有時具有同心輪紋,潮濕時生淡褐色蛛絲狀的霉層,失水后病部逐漸凹陷,干腐縊縮,嚴重時病斑擴展繞莖一周。病苗初期白天萎蔫夜間恢復,后期莖葉萎垂枯死。病苗枯死立而不倒,故稱立枯病。
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及有機質上越冬,且往往成為土壤的習居菌,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土壤帶菌是幼苗受害的主要原因。菌絲能直接侵人寄主,通過流水、農具傳播。病菌發(fā)育的最低溫度為13℃,最適為24℃,最高為42℃。適于的pH較廣(3.0-9.5)。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溫度過高易誘發(fā)本病。病菌除為害茄果類外,還可侵染黃瓜、豆類、白菜、油菜、甘藍等。
【防治方法】:
(1)土壤處理。除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8g,藥土蓋苗處理以外,其他方法同猝倒病的土壤處理方法。
(2)藥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2%的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拌種。
(3)加強苗床管理,注意提高地溫,科學放風,防止出現(xiàn)高溫高濕條件。
(4)苗期噴O.1%-O.2%磷酸二氫鉀,可增強抗病能力。
(5)發(fā)病初期進行藥劑防治。除使用苗床內撒施干草木灰或細干土降低苗床濕度,控制病害外,使用的藥劑種類與猝倒病很不一樣。可使用的藥劑為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