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某縣一家國有復合肥廠因產品質量不過關,農民不愿買,瀕臨倒閉。為了救活這家企業,該縣政府專門下發了一個文件規定:凡本縣農資經銷商、零售商一律經營家鄉品牌專用復合肥,不得賣外地復合肥;全縣農民必須購買本縣品牌的復合肥。之后,縣里又把任務分到鄉鎮村莊,每個鄉鎮又通過村里直接分到每個農戶,每個農戶春秋兩季每家2噸復合肥,費用從國家良種、農資等農業補貼中扣除,補貼不夠的由農戶自己掏腰包補上。此舉自然引來了不同意見,有的農戶說,花高價錢買這些不合格的肥料,就是坑農。
當然,該縣政府的好意是幫助企業走出困境,但客觀上卻違背了市場規律。從政府與市場資源配置角度看,近些年來,各級政府通過不斷地擴權,壓制市場成長的空間。一些地方仍市場壁壘森嚴,地方保護甚至有加劇之勢。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動用政府權力,某地文件規定,外地肥料必須經當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抽檢,貼上防偽標識,繳納城市建設配套設施費后,才能進入市場銷售。更有甚者,地方保護主義不僅正通過種種方式“合法化”,有的還上升為政府間的“地方報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方向。據統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提到22次“市場”,“市場”的地位更加突出。但近些年來,市場機制被弱化,一切政府來主宰,政府成為萬能的政府。地方政府的各種隱性兜底,使得優秀企業無法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地區封鎖已成為制約全國統一市場形成的最主要的障礙,導致了市場失靈,增加了摩擦成本,降低了經濟運行的效率。
西方經濟學認為,市場本身具有一種內在的調控機制,通過價格機制和優勝劣汰的競爭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的配置。市場經濟應該是一切圍繞市場轉,讓市場說了算,而不是政府主導,與市場對著干。當前,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徹底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壟斷。讓市場決定哪些企業應當進入,哪些企業應當退出,而不能由政府決定誰進誰出,搞地區封鎖與市場分割。不管是“本地肥料”還是“外地肥料”,能否站穩腳跟,就應該讓市場說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