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農業正從傳統意義上的精耕細作向精準化、智能化的現代農業演進。從以“靠天”吃飯為主的傳統農業轉向以“看天”吃飯為主的現代農業,以及未來以“用天”吃飯為主的精準農業。而這個轉變中,將引入與應用物聯網技術,對于建立集約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方式、提高植物病蟲害管理防控能力、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物聯網技術是現代農業依托新型信息化應用的重要一步,實現了很好的“聯動”。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從此,以感知為前提,農業生產憑經驗、靠感覺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大大節約成本。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都有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目前,美國、歐盟等都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中國也高度關注、重視物聯網的研究。
近年來,越來越多德國生態農業的經營者們開始采用“精確耕種”技術,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連續數據采集傳感器(CDS)、遙感(RS)、變率處理設備(VRT)和決策支持系統(DSS)等現代高新技術,獲取農田小區作物產量和影響作物生長的環境因素(如土壤結構、地形、植物營養、含水量、病蟲草害等)實際存在的空間及時間差異性信息,并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調控措施。每平方米的土地都能夠得到最準確的分析,并對其進行最佳耕種。這一切都得益于物聯網的發展。
據悉,在國外已日趨成熟的精確農業技術也進入了中國。“農業部遙感估產運行系統”的投入使用,讓中國農業資源開發與保護、大宗農作物估產、重大農業災害評價、農業預警等方面都得到了質的飛躍。國內一些地區已將“精確農業”技術引入農業生產實踐中,并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從2009年開始,為有效提高農作物生產過程的管控能力和生產作業的精細化水平,北京市植物保護站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到設施農業生產中,從而推進北京市種植業生產向精細化、智能化、集約化方向轉變,推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低碳農業的發展。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致力于信息化在農業中的應用研發,大力推動了中國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通過在農業生產區安裝生態信息無線傳感器和其他智能控制系統,對整個生產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檢測,從而及時掌握影響生產地區環境的一些參數,并根據參數變化適時調控如灌溉系統、保溫系統等,確保農作物有最好的生長環境,以提高產量、保證質量。
精準農業將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也順應了依靠科技進步夯實農業基礎地位的形勢。以物聯網為基礎,按照田間每一操作單元(區域、部位)的具體條件,精細準確地調整各項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優化使用各項農業投入,以獲取單位面積上的最高產量和最大經濟效益。精準農業必將引起相關部門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