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馬鈴薯栽培技術有哪些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3-12-25
      一、選擇市場適銷的高產優質品種   品種是種植馬鈴薯高產高效的基礎,要根據種植季節、生育期、市場需求等方面綜合考慮。一般秋種要求苗期耐旱,早、中熟的品種;冬、春種則要求抗晚疫病較強的中、遲熟品種。除此之外,還須選擇商品性好、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如目前我鄉新引進主要有合作88等。這些品種不管是鮮食型或加工型,其市場前景看好,只要嚴格按高產栽培技術操作,就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二、確保齊苗、全苗   種植馬鈴薯如遇低溫、高溫,易爛種缺苗或出苗不整齊,因此采用正確的切塊和催芽方法是確保苗早、苗齊和苗全的關鍵。具體做法是:選用無病、新鮮、芽眼分布均勻、無病健壯的種薯進行切塊,每個切塊不能少于2個芽眼和25克薯重,切口晾干或用草木灰沾粘后,置于庭院墻角,用一層濕沙鋪底,上排列薯塊,再鋪上濕沙,如此反復若干層,上蓋薄膜保溫。10天左右芽眼萌發就可播種,芽眼先萌發的先播種,沒有萌發的繼續催芽,最好選擇芽長基本一致的種成一畦,便于管理。   三、選擇最適宜的播種期   馬鈴薯是喜光作物,但對光照、溫度又較為敏感,植株苗期生長的最適宜溫度是20℃一22℃;塊莖生長發育的最適宜溫度是17℃一19℃,高于或低于這種溫度,對馬鈴薯生長發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根據我市的氣候特點和耕作習慣,冬種在12月上旬播種,翌年4月上旬收獲   四、合理密植,施足基肥種植馬鈴薯的地塊,最好選擇前作未種馬鈴薯或茄科作物的,以水旱輪作的水稻田為宜。同時馬鈴薯中后期地下部塊莖生長快,要求選擇灌溉條件好、土層深厚且疏松的田塊。先用旋耕機進行翻犁破碎,然后精細整畦。整地要求細、勻、松,整成畦寬80厘米,畦高30厘米的壟畦,每壟雙行,行距依品種不同而有所不同,植株是直立型的可適應密些,植株是散星型的可適當稀些。一般行距25―30厘米,穴距20―22厘米,每畝有4000--4500穴,每穴種一薯種。由于馬鈴薯生育期較短,吸肥量多,且又在前中期吸肥量比例大,所以施足基肥是確保馬鈴薯高產的有效措施。一般畝施復合肥50公斤,尿素10公斤:硫酸鉀50公斤。有條件可加豬牛欄糞1500公斤效果更佳。   五、加強田管及收獲   1.抓好水管,保持土壤濕潤:馬鈴薯整個生長階段需水量較大;要求土壤最大持水量保持在70%一80%為宜。下種后先澆一次全溝“跑馬水”,以濕潤土壤。同時畝用乙草胺100克,兌水60公斤噴霧進行芽前除草。出苗后,如遇干旱再澆半溝“跑馬水”,保持土壤濕潤。齊苗后至現蕾前,結合中耕適當培土,利于塊莖的形成和膨大,也可防止塊莖裸露。現蕾至開花階段,塊莖開始形成和膨大,這時需水量激增,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52%,如遇干旱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到成熟期,水分不能過多,水分過多易使土壤通氣變劣,導致田間爛薯,所以進入成熟期遇梅雨季節,要注意開溝排積水。   2,結合中耕,施足追肥: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肥量大。據試驗,每生產500公斤,-塊莖,需從土壤中吸收氮2.5―3公斤,磷0.5―1.5公斤,鉀5.6―6.5公斤。在氮、磷、鉀三要素中,馬鈴薯需鉀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較少。因此,在馬鈴薯整個生育期,應掌握“攻頭、保中、控尾”的施肥原則。當幼苗出土80%―90%時,應重施一次速效提苗肥,每畝用碳酸氫銨25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兌水1500公斤進行澆施;出苗后15天,結合第一次中耕培土,每畝用尿素10公斤,氯化鉀10公斤進行撒施;在現蕾期結合第二次中耕,再施一次結薯肥,每畝用復合肥20公斤,尿素5公斤穴施。注意化肥施用時,不能直接接觸植株莖部,以防止“傷苗”。同時在施結薯肥時,畝用50%效唑溶液100公斤進行噴施,以抑制薯苗徒長,矮化植株,達到增加分枝的目的。   3.及時防治病蟲害:馬鈴薯整個生育過程中,后期的病害是影響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因此,務必注意防治。目前,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霜霉病。在防治上選用抗病品種;適時早播、加厚培土層,均有顯著的效果。若遇發:生真菌性病害,應在發病初期及時用藥防治,并每隔10天噴藥一次。目前可選用69%安克錳鋅、64%殺毒礬、72%杜幫克露等:農藥,每次防治最好采用輪換用藥,以提高防治效果。主要蟲害有蚜蟲、地老虎、蠐螬及馬鈴薯蛾等,可選用一般的殺蟲劑進行防治。   4.適時收獲:馬鈴薯莖葉開始枯黃時即可收獲。收獲前10―15天,停止澆水或灌水。收獲前10天,先割去地上部莖葉,使塊莖在土壤中后熟。收獲時要選擇晴天,并小心挖薯,盡量減少人工傷薯,增強馬鈴薯的商品價值。
相關閱讀
夏季黃瓜怎么提高坐瓜率
越冬蔬菜換茬,牢記這3點,增產又提質!
鉀肥施用四大注意事項介紹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