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蟲棉為伏蚜大發生埋下了隱患 過去種植非抗蟲棉時,棉田長期多次用藥防治棉鈴蟲,因而很好地兼治了棉蚜。種植抗蟲棉以后,棉田防治棉鈴蟲的用藥減少了60%~70%,棉蚜得不到有效兼治,留下了大量蟲源,為伏蚜大發生埋下了隱患。
伏季高溫、時晴時降小雨,有利于棉蚜繁殖。適宜伏蚜繁殖溫度24℃~28℃,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日平均氣溫多在25℃左右,成為伏蚜危害盛期的一個重要原因。此期的伏蚜繁殖極快,3~5天即繁殖一代,一頭蚜蟲一生可繁殖50~70頭,且世代重疊,造成防治難度大。
伏季的棉花植株高大,此時的降雨較頻繁,給防治帶來了困難。如剛噴藥不久就下雨,導致農藥失效。高大的棉株致使噴藥難以噴勻打透,造成植株下部留下較多的棉蚜會很快向上轉移繁殖,再次猖獗危害。
藥劑沒選準,防治不得法。當前市面上防治害蟲的農藥品種繁多,魚目混珠,即便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也難以分辨真假。有些不法商販,把一些質量低劣和過期農藥吹捧成“一掃光”、“滅蟲凈”等“高效低價產品”,誘導農民購買。使用這類農藥的效果極差,殘效期很短,甚至出現越治害蟲越多的現象。
用藥偏晚,錯過了最佳防治期。不少棉農等到伏蚜全田大發生時才治,致使防治用工多、用藥多、效果差。
針對伏蚜難治問題,應采取綜合防治對策
加強田間調查,抓住關鍵時期用藥。在伏蚜發生期間,每隔一天,深入棉田調查一次,當棉株下部葉片發生少量發光小密點,棉蚜向上轉移,即是伏蚜大發生的預兆,便做好準備,待點片棉株出現卷葉達3%~5%時,立即噴藥,將伏蚜消滅在全田危害之前,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搞好農業防治。伏蚜的蟲源多集中在底部老葉和嫩杈及刺兒菜等雜草上,結合整枝將打下的老葉、嫩杈、雜草等帶出田外處理,可起到“殺一滅千”的作用。
積極開展生物防治。伏蚜發生期間,草蛉、蚜霉菌、瓢蟲等大量天敵向棉田遷移,天敵達到一定數量時,不用施藥也可有效控制伏蚜危害。利用植物性殺蟲農藥,如斃蚜丁等,既對伏蚜有良好的防效,又對天敵相對安全。
選準對路農藥,科學用藥。伏蚜發生初期,在雨前或澆水前,每畝用15%鐵滅克250~350克,與細土拌勻,施入10厘米的土層下,藥效期長達50天左右。在伏蚜發生盛期,每畝用80%敵敵畏100~150毫升,加水4公斤,拌麥糠7~8公斤,拌勻后在上午10時至下午4時撒施于棉田,防效達80%。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48%樂斯本1500倍液噴霧,每畝每次噴藥液50~60公斤。噴藥要細致周到,做到“一翻一扣,四面打透”,并實行藥劑輪換交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