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葉子上有藍色顆粒
一天李先生購買一包白菜當他扛著回到家里準備進行清洗晾曬的時候,發現他購買的大白菜菜梗表面上均有藍色的斑點,有些還是未溶化的藍色小顆粒。林先生懷疑自己可能是買到“農藥蔬菜”了。隨后他剝掉了外面的幾層菜葉,發現有些大白菜的里邊幾層也有藍色的斑點,這使林先生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的觀點。
第二天上午,林先生早早地來到他買菜的攤位,想詢問究竟,但是賣菜的商販稱自己也不知情。隨后,林先生查看了該商販車子上的大白菜,發現有些白菜表面也有藍色的斑點,這更加讓林先生疑惑。
為了弄清楚事情,他通過該菜販聯系到種植大白菜的菜農李先生(化名)。在林先生的追問下,李先生查看“農藥”的袋子后回復林先生稱,他所使用的“農藥”叫四聚乙醛(又稱密達、滅旱螺、蝸火星、滅蝸靈),是殺蟲劑的一種。
得知農藥名稱后,林先生一邊查詢四聚乙醛毒性及對人體的危害,同時撥通了本報的新聞熱線,反映了他的遭遇。希望事情有一個答案。
菜販
葉子上的顆粒是肥料
接到林先生的反映后,記者趕到娘熱路蔬菜水果批發市場對面,根據林先生提供的線索,記者很快找到了林先生所反映的攤位。記者看到,該商販身后的摩托三輪車內碼放著很多大白菜,部分菜葉上仍然有藍色的斑點,有些還是藍色的固體顆粒。
“老板,你這白菜怎么賣?菜葉上這些藍色的斑點是什么?”記者從該攤位上挑了一顆大白菜,表明身份后一邊讓商家給自己稱菜,一邊問商家。
“沒有清理過的9毛錢一斤,那些藍色的點點之前也有人反映過,我已經給菜農打過電話了,說是肥料,洗洗就可以吃了,沒事的。”商販一邊給記者稱菜,一邊有意無意地說著。
“要是吃出問題來該怎么辦?”記者繼續問道。
“你做飯不洗菜啊?那只不過是些肥料而已,真的沒事!”商販有點不高興地說。
“你把菜農的電話提供一下給我吧,我想了解了解情況。”記者說。聽到要求后,商販有些情愿地把菜農的聯系方式給了記者。
菜農
農藥是采摘前20天撒的
昨日下午,記者通過菜販提供的電話聯系到了菜農李先生(化名)。李先生稱,他的確給白菜用過殺蟲農藥——四聚乙醛,但是在大白菜出棚的前20天左右撒的。“四聚乙醛使用后一周左右,藥效也就沒有了。”李先生說,四聚乙醛主要是用來殺蟲的,種植白菜、萵筍等蔬菜的菜農一般都在使用。
“我一共買了兩包四聚乙醛,撒在了3個半畝大的蔬菜大棚里,平均每個大棚里也就撒200克左右。”李先生說,按照四聚乙醛包裝上的藥用量,一畝地里撒400-450克就差不多了。“我們只在有蟲子的地方撒些四聚乙醛,其他沒有蟲子的地方是不會撒的。”李先生說,在整個大白菜種植過程中,只使用過一次四聚乙醛。
“由于蔬菜大棚里邊的溫度比較高,所以我們一般每隔10天左右都會澆一次水,20天的話就能澆兩次水,而四聚乙醛遇水后溶化,在菜葉上就會留下藍色的斑點。”李先生說,菜農一般在大白菜開始包心的時候使用四聚乙醛,使用后一周左右,就基本沒有藥效了。他認為,20多天后蔬菜出棚,應該沒有什么問題。
目前,李先生撒了四聚乙醛的大白菜已經全部賣完了。“按照今年的產量,每個大棚(約半畝)的產量也就3000多斤,3個大棚的話也就是9000斤左右。”李先生說。(記者 李瑞偉)
問追
1、為何葉子上還有農藥顆粒?
菜農老李介紹,此次施藥是在收獲前20天左右進行的,但為什么藥物顆粒還存在于白菜葉子上?記者查詢了解到,四聚乙醛并非菜農描述的那般易溶于水。四聚乙醛的理化性質為:難溶于水,能溶于苯和氯仿,受熱或遇酸易解聚。在土壤中的半衰期1.4-6.6天,不光解,不水解。
2、是否達到了安全間隔期?
老李稱農藥是收獲前20天施藥的,那20天是不是已經到達了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用農藥的時間到農產品收獲時相隔的天數,可保證收獲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不會超過國家規定的允許標準。不同農藥或同一種農藥施用在不同作物上的安全間隔期不一樣,國家要求使用農藥時一定要看清農藥標簽標明的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和每季最多用藥次數,確保農產品在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過后才采收,不得隨意增加施藥次數和施藥量,以防止農產品中農藥殘留超標。
記者查詢《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發現,6%顆粒劑四聚乙醛,當適用在葉菜上時,每季最多使用次數(次)不能超過2次,安全間隔期(天)為7天。但市民林先生購買的大白菜上的農藥顆粒殘留是否超標,目前并不知曉。
按我國農藥毒性分級標準,四聚乙醛為中等毒性殺螺劑,是一種殺死軟體動物的特效農藥,它一般制成顆粒劑(GR)或水濕性粉劑(WP),防治水稻福壽螺和蔬菜、煙草、棉花的蝸牛與蛞蝓,廣泛用于農業及園藝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