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于鉀肥艱難談判的突破。每年的這個時間點,以中國農資集團為首的中國買家與烏拉爾鉀肥公司的價格談判,無論“高低”,都牽動著中國化工界。
一般的鉀肥指的是氯化鉀,廣義上還包括硫酸鉀、硫酸鉀鎂、硝酸鉀等等,由于國產鉀肥的質量不及進口鉀肥,我國每年有40%以上份額需要從國外進口。
目前,BPC(白俄羅斯鉀肥聯盟)和Canpotex(北美鉀肥銷售聯盟)幾乎壟斷了全球絕大多數的鉀肥營銷、銷售和運輸,并出于利益考慮,常常配合默契。BPC聯盟控制著全球鉀肥市場近30%的份額,Canpotex聯盟(加拿大鉀肥公司、Mosaic和Agrium)的市場份額超過33%。
分析師趙婷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雙方的談判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個月了,“從去年的12月23日就開始進行談判,當時中方希望每噸價格到岸價在300美元以下而烏拉爾鉀肥要求2014年上半年鉀肥供應價格為散裝到岸價330美元左右,沒有達成共識”。
此后,雙方于1月15日又開始了新的談判,并最終在5天后達成協議。
1月21日,經烏拉爾鉀肥公司方面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確認,其全資子公司烏拉爾鉀肥貿易公司已與中國買方就2014年上半年鉀肥交付量簽訂合同。其提供的一份合同參數顯示,雙方的合同期限到2014年6月30日,供給量為70萬噸,每噸的鉀肥價格為305美元(成本加運費)。其中,中國農資集團具體敲定的量為60萬噸,另一巨頭中化包攬了其余的10萬噸。
烏拉爾鉀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鉀肥生產商之一,該公司鉀肥產量占全球鉀肥產量的20%左右。在去年7月底,該公司宣布退出與白俄羅斯方面長達8年的銷售聯盟——BPC。多元的供應格局開始倒逼各大鉀肥生產商為擴大市場份額而忙,從而進一步壓低市場價格。
實際上,盡管與烏拉爾鉀肥公司的協議價格未達到中方預期,但已經比前期大幅下降。就在去年7月,烏拉爾鉀肥公司與白俄羅斯企業合作時,其對華鉀肥銷售噸價還在400美元。
趙婷婷說,中國是最大的鉀肥需求國,其與烏拉爾鉀肥公司的談判價格對國際價格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據悉,在這一談判結束后,中國買方還將陸續與以色列等其他賣家展開談判,“如果中國能與烏拉爾談到305美元,那國際上的成交價格將圍繞這個價格”。
烏拉爾鉀肥公司銷售及市場營銷總監OlegPetrov也表示,其公司與中國合作伙伴的各項合同條款都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簽訂的,符合中國的農產品生產公司的利益。“烏拉爾鉀肥公司與中國公司簽訂的合同清楚地說明了不斷增長的鉀肥需求以及市場復蘇階段的開始。”
在2008年左右,鐵礦石噸價還處于低位徘徊之時,鉀肥卻是十足的奢侈品,其價格也一路看漲。數據顯示,僅在2008年,鉀肥噸價就漲到了2800元,到當年9月份,一路又從2900元暴漲到近5000元。
但鉀肥價格并未持續堅挺,反而自2011年9月份開始呈現下跌。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后,鉀肥價格便沒抬起頭來,2011年曾上浮到3100元,2012年的時候也不好,總體往下走。“這幾年的價格并不是特別有規律,但2008年漲到頂峰后,是整體下滑的”。
趙婷婷認為,價格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鉀肥產能過剩和需求增速較慢。
據數據顯示,與國內硫酸鉀生產比較分散不同,主產氯化鉀的青海省總產能目前大約為650萬噸,其中,鹽湖股份(000792.SZ)是國內生產鉀肥的代表性企業,其市場份額為25%左右,該公司新增年產100萬噸的氯化鉀項目已經投產,實際投入產能已達到320萬噸。“國內鉀肥的消費量目前約為700萬噸,如此測算,如果繼續進口,必然出現過剩。”
田瑩瑩告訴本報記者,現在國內市場中,白鉀比較缺,但出售情況不好,其他的像紅鉀同樣沒多少人要,需求不理想,預計2014年情況依然不被看好,大漲和大跌均不可能出現。
她還表示,今年烏拉爾鉀肥公司的合同量預計要比去年少,其他所需的量可以從邊貿進貨,基本每月一訂,比較靈活。實際上,烏拉爾鉀肥已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除了更加方便與中國客戶聯絡,也會加大與邊貿進口商的洽談,從而根據市場情況決定價格和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