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示范已開展多年,試驗品種覆蓋多種經濟作物,產品蓄力后的產業化進程也正在提速,一個地方政府幫扶,產、學、研結合的鉀鈣硅肥產業化基地正在廣東韶關地區慢慢形成。這是記者近日從韶關市舉行的鉀鈣硅肥肥效試驗現場交流會上獲得的消息。在這次由華南理工大學、廣州綠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辦,韶關市科學技術局協辦的會議上,除了鉀鈣硅肥增產提質效果得到印證外,其產業化進程也成為與會各方關注的焦點。
科技部門關注
韶關市科技局局長張才明表示,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舌尖上的安全”“18億畝耕地紅線仍須堅守”“我們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等概念。會議指出,中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理國政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是資料顯示,我國近30年來不合理的施肥方式,特別是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及作物常年連作等因素,造成了土壤中中微量元素和有機質的缺乏。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早在2011年,韶關科技局就注意到在國內科研院所的努力下,利用鉀長石生產鉀肥技術取得的科技突破。當年,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分會和廣東省科技廳、教育廳組織專家,對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和廣州市環境保護技術設備公司共同研發的“利用鉀長石和脫硫石膏生產鉀鈣硅肥技術”進行了成果鑒定,之后,韶關科技局聯合農業局在當地開始了這一肥種的試驗。多年來,鉀鈣硅肥在韶關地區的肥效試驗結果也增強了科技局對于這項技術前景的信心。
試驗效果喜人
用事實說話,以效果服人。這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石林追求的目標。作為該項技術的發明人,石林告訴記者,廣東省的土壤特點是鉀、硅、鈣、鎂和硫較為缺乏,而且90%的土壤呈酸性。鉀鈣硅肥的問世給當地帶來了豐收的喜悅,廣東韶關、惠州、廣州等地的農技推廣部門、農資經銷商、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都對這種富含南方土壤普遍缺失的營養元素且具有弱堿性特征的肥料充滿興趣。
韶關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紅薯種植基地肥效試驗負責人巫素芳的話再次印證了這個肥種的效果。她表示,最新一代的鉀鈣硅肥富含鉀、鈣、硅、鎂、硫等大、中、微量營養元素,且pH在9~10之間,呈弱堿性,對于調理南方地區土壤酸性、平衡土壤養分缺失有很大的意義。通過對韶關地區粉葛、葡萄、甘薯、苦瓜、水稻等5種代表性特色農作物兩年的田間試驗,該產品在韶關地區酸性土壤施用后,作物的生長效果、增產效果及品質改良效果十分明顯。記者了解到,試驗表明,在南方酸性土壤的水稻、木薯、甘蔗等大田作物上每畝施用50~75公斤鉀鈣硅肥作為底肥,作物增產率可達11.12%~23.30%,平均為15.54%。而且木薯的淀粉含量、甘蔗的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產業化提速
好技術應該更早地轉化成為好產品,讓市場去評判產品的優劣。廣州綠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達洲告訴記者,鉀鈣硅肥的產業化進程正在提速,依托華南理工大學強大的科研實力,綠壤公司生產的全元素礦物質土壤調理劑(鉀鈣硅肥)已經問世,并在廣東、廣西、湖南、海南、江西、山東、陜西等地進行了大量的農田試驗,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提質和降低重金屬的效果。經權威部門檢測表明:該調理劑中總有效成分大于70%,其中富含大量的鉀、鈣、硅、鎂、硫、硼、鉬、鋅、錳等營養元素。從目前的試驗效果來看,每畝施用50~100公斤,增產率高達7.6%~73%,平均增產率高達24.95%,最高達到73%,深受參與農戶的認可。
韶關市農資公司負責人表示,他在跟蹤鉀鈣硅肥增產效果的同時,更加關注這種產品對提升作物品質的作用。他發現,施用鉀鈣硅肥的作物,重金屬含量明顯降低,作物的色、味、感得到全面提升。他堅信,鉀鈣硅肥在廣東省范圍內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定能在服務三農的偉大事業中一顯身手,因此,他們已向企業提出了代理這一肥種的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