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示,當前麥田管理的上策應是耕種為先。俗話說“鋤頭下面有水、有火”,就是說,要及時耙、壓麥地,可以起到保墑、提墑和增溫的作用。正如農諺所說:“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是耙還是壓?要看具體條件,干土要壓、潮土是耙,對于旺苗要深耙或重壓,可以達到控制旺長的效果。
以耕作為先,解決麥田的保墑增溫驚蟄時節氣溫明顯變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可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各地農田冬小麥相繼進入返青、起身、拔節的生長階段,到了麥田管理的繁忙而關鍵的重要時期。當前,小麥生產管理的目標是促根、壯苗和建成一個合理群體,為今夏的豐收打下基礎。從農田的地情看,驚蟄時節通體土壤正處于凍融交替狀態,既有自上而下的化凍過程,又有地氣上升的返漿過程,外加春風頻繁,導致農田失水加快,使得干土層加厚,成為春季麥苗返青生長的主要矛盾。盡管當前麥田生產中水是第一要素,但是早澆麥田水絕不是春季水肥管理的上策。
綜合苗情、地情將麥田分類是適時管理的前提首先,春季麥田水肥管理要有針對性,只有掌握地情和苗青綜合分析后才能適時管理,而不可盲目提倡一律早管。在常年情況下,一般不澆返青水,尤其不提倡早澆返青水,由于土溫和通氣條件對小麥返青十分重要,過早澆水會降低土溫導致通氣不良,結果會延遲返青而造成發苗晚的后果。除非個別地塊干土層超過了5厘米厚,使分蘗節和生長點處于干死狀態而無法返青時,及時澆適量“救命水”,可以采取噴灌或澆“跑馬水”的辦法,但是不可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據了解,山東、河南、河北麥區出現了個別提早澆水施肥的現象,先撒尿素后大水漫灌,那會造成尿素的揮發損失和水分的浪費,還可能傷害麥苗,得不償失。
針對北方水澆麥田墑情、苗情、土壤肥力差異大的特點,春季肥水管理要分類指導。“地情”主要是墑情和供肥狀況,苗情分類要綜合單株長相與群體兩方面的情況,只有對麥田進行分類評價后再考慮灌水、追肥和耕作結合的管理才科學合理。
水肥措施分類管理的具體建議對于一類麥田,為了保苗穩健,春季肥水管理以控為主,先鎮壓蹲苗,避免過多春季分蘗發生,施肥時期要執行“前氮后移”的原則,推遲到拔節期,結合澆水重施拔節肥,建議凈氮用量在5~7公斤/畝,折尿素12~15公斤。對于返青后出現脫肥現象的一類麥田,如果群體總莖數在80萬以下,在起身初期追肥澆水;如群體偏大,在起身中期追肥澆水,一般畝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也要防止旺苗轉弱苗。
對于二類麥田的管理,重點是鞏固冬前分蘗,適當促進春季分蘗發生,提高分蘗的成穗率。在小麥起身后適宜追肥澆水,畝施尿素10公斤左右。
而對于三類麥田,春季肥水管理應以促為主。春季追肥應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返青期5厘米地溫穩定在5℃時開始追肥澆水,每畝施用5~6公斤尿素和少量磷酸二銨,有利于春季分蘗,鞏固冬前分蘗,以增加畝穗數。第二次在拔節中期施肥澆水,提高穗粒數。有的晚播麥不一定是弱苗,如果年前播量大、底肥足,只要適當促就可以了。
對于旱地麥田,鎮壓提墑是春季管理的重點措施。待土壤返漿地氣上升,用化肥耬施入氮肥,一般畝施尿素10公斤左右。對底肥沒施磷肥要配施磷酸二銨,這對增穗、增粒和提高產量有顯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