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3年是除草劑原藥上漲勢頭最旺的一年,盡情演繹了一年令人難忘的“兩草故事”。草甘膦乘坐過山車、演繹滑鐵盧,而百草枯價格堅挺、演繹攀登珠穆朗瑪峰。二者無疑是2013年農藥界最受關注、最具影響力的品種。自2013年年初開始,42%百草枯母液價格就一路飆漲,報價從16000元/噸漲至年底的30000元/噸左右,全年漲幅高達87.5%。盡管價格堅挺,但市場供應依舊緊張,有價無貨的局面從9月起一直持續至今。業界有人戲稱:百草枯在上演最后的瘋狂。
第一、政策成為推手,上漲仍有空間
百草枯是一種快速滅生性除草劑,具有觸殺作用和一定內吸作用。能迅速被植物綠色組織吸收,使其枯死。對非綠色組織沒有作用。在土壤中迅速與土壤結合而鈍化,對植物根部及多年生地下莖及宿根無效。百草枯對人毒性極大,特別是水劑易造成人的口服中毒,且無特效藥,口服中毒死亡率可達90%以上,口服3克即可導致系統性中毒,并導致肝、腎等多器官衰竭,肺部纖維化和呼吸衰竭。目前已被20多個國家禁止或者嚴格限制使用。
2012年4月,農業部、工信部、國家質監局等三部委聯合發布百草枯水劑限產令規定,根據第1745號公告,自2014年7月1日起,停止百草枯水劑在國內生產,2016年7月1日停止水劑在國內銷售和使用。在限產令倒計時作用下,百草枯價格優勢不斷被鎖定。第1745號公告發布后,導致市場囤貨,無疑是百草枯價格暴漲的重要因素之一。農藥行業都知道,由于百草枯具有除草效果好、性價比優、老百姓認知度高、市場剛性需求強等優勢,加上農藥制劑生產企業和經銷商都有利用政策賺取最后一桶金的心態驅使,百草枯自第1745號公告出臺,就順理成章的搭上了漲價潮的末班車,價格不斷上漲,且一路走高,這種趨勢毫無收斂之勢。據了解,目前市場處于供貨空窗期,生產規模較大、具有一定市場話語權的廠家42%百草枯母液供貨價格在2.9萬元/噸左右,相比10月底漲逾6%,供貨期甚至延遲到2月底。出現這種交貨延遲怪象,多少受“惜售”情緒影響,也不排除人為因素。從價格走勢來看,經過高位強勢整理,目前百草枯顯露翹尾行情,2014年一季度,極有可能被再次快速拉升。但行情應該是短暫的。
第二、防人為炒作,風險逐步加大
在農藥市場,農藥產品特別是原藥被經銷機構控盤、人為炒作、牟取暴利的實例并不少見,小噸位的品種如菊酯類、阿維菌素、擬除蟲菊酯類,甚至連大噸位的品種草甘膦都曾經被機構瘋狂炒作過。第1745號公告的出臺,對一些嗅覺靈敏、別有用心的經銷機構是千載難逢的炒作機遇,他們不惜投入巨資借機炒作、牟取暴利。 利好出盡是利空。農藥市場的操盤手們絕對不會長期做多,也不可能做長線。一旦他們作空市場,百草枯同樣難逃草甘膦的厄運,業界千萬不要指望他們救市。
據分析,強勢拉動百草枯價格上漲的客觀原因有兩個:一是吡啶為生產百草枯不可或缺的主要中間體,約占百草枯總成本的70%,吡啶價格的上漲必然導致百草枯水漲船高;二是百草枯和草甘膦有一定替代性,草甘膦價格的上揚,對百草枯價格上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目前,吡啶價格基本穩定,且有下跌的空間,而草甘膦的價格一直在糾結中徘徊。因此,百草枯的風險正在逐步加大,價位不可能長期堅挺、只漲不跌,泡沫總有一天會破滅,價格會理性回歸。
第三、加大開發力度,期待市場春天
百草枯水劑停產停用,勢必導致百草枯行業發展步入困境。可喜的是,業界似乎在10%草甘膦水劑退市的陣痛中吸取了一些教訓。不少企業已做好準備,以期百草枯盡快進入“水劑后年代”。據農藥登記部門統計,截至2013年9月,國內百草枯水劑替代劑型正在登記的達186廠次,其中申報百草枯可溶膠劑、膏劑的登記廠次為84個;申報百草枯可溶粒劑、水分散顆粒劑等固體劑型的登記廠次為93個。目前國內已經取得農藥登記的有可溶粉劑、可溶膠劑兩種劑型。盡管有替代產品取得登記,百草枯制劑不會因水劑退市而絕跡,但要靠這些新劑型托市希望不大。筆者對百草枯未來的市場前景并不樂觀。理由很簡單,雖然有新的劑型可以替代水劑,但這些替代品無論是性價比,還是推廣應用,都不具優勢。與百草枯水劑相比,可溶粒劑對生產設備要求非常嚴格,需要經過混合、噴霧、造粒、烘干等比較復雜的工藝,且在生產過程中很容易飄移,造成粉塵污染,因此生產過程對廠房要求很高。為避免對廠房周圍環境和生產工人造成毒害,需要對廠房進行全封閉,生產盡量自動化,生產工人需要穿防護服,如此一來生產成本將大大增加。其成本遠遠大于水劑。可溶膠劑雖然具有水溶性較好、入水成膠狀、經簡單攪拌后可迅速溶解、使用方便等優點,但生產中需要添加價格較高的助劑,且目前尚不能大規模生產和大面積推廣,使用者對其認知度不高,市場拓展難度較大。
今年7月1日起,我國將撤銷百草枯水劑登記和生產許可,停止生產,僅保留母藥生產企業水劑出口境外使用登記,允許專供出口生產,數量是有限的。業界應該以技術創新為主要抓手,研發并生產出價廉物美的替代品,才能保百草枯在市場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