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3年,國內化肥行業產能過剩影響加劇,產品價格下跌,企業經營困難。如何化解產能過剩,度過市場難關,化肥企業和化肥行業在艱難探索、尋找出路。
產能過剩嚴重
國內化肥需求量在持續增長數十年后,很難再有明顯增長。化肥價格已呈單邊下跌的走勢“去年3月份以來化肥行業下行壓力逐月加大主要化肥品種價格持續下滑企業效益大幅下降。去年1月至11月,山東共生產合成氨756.54萬噸,比上年同期增產16.47萬噸,增長2.23%,為多年來最低增速。”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山東省化肥工業協會會長楊春升說。他認為,根子在于國內化肥產能過剩嚴重。
據介紹,2013年,我國合成氨總產能達7408萬噸,尿素總產能達7948萬噸,磷肥總產能達2360萬噸,均產能過剩。今年,尿素產能將進一步增加,預計超過8500萬噸。“2013年,19個新建的尿素項目投產。預計到‘十二五’末,全國尿素產能將突破9000萬噸,產能過剩將達到2000萬噸。”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說。 “國內化肥需求量在持續增長數十年后,很難再有明顯增長。現在化肥價格已不是震蕩運行,而是單邊下跌的走勢。”楊春升說。以尿素為例,1月19日,每噸主流出廠報價,山東為1620元,河北為1600元,河南為1630元。而目前尿素生產企業每噸生產成本約1600元。 產能過剩另一表現是化肥出口增量難增值。去年1月至11月,我國化肥出口1721萬噸,同比增長13.8%,但出口金額同比下降9.7%平均單價同比下跌21%。“前幾年已經產能嚴重過剩的氮肥和磷肥行業,之所以沒有感到‘切膚之痛’,是由于出口緩解了國內銷售壓力。新建化肥產能陸續釋放,國內需求難再增長,出口形勢日益嚴峻,化肥市場持續十多年的慢牛走勢已經結束行業全面進入調整期。”楊春升說。
降稅難解困局
在國際化肥總量過剩情況下,我國化肥行業若寄希望于通過出口解決國內產能過剩困局,恐不現實 前不久,財政部公布了2014年出口關稅暫定稅率:磷肥執行15%稅率并每噸加收50元;復合肥新稅率為30%;尿素淡季(7、8、9、10月),每噸征收40元,旺季(1、2、3、4、5、6、11、12月)執行15%稅率并每噸加收40元。在2013年,尿素出口旺季綜合稅率高達77%,磷肥為80%,復合肥為80%。關稅下調力度確實很大。關稅大幅下調后,國內化肥產能過剩困局能否得到有效破解?回答是:不容易。
其一,國際三大肥料均存在產能過剩。國際肥料工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化肥年產量約2.36億噸,而消耗量才2.32億噸。在國際化肥總量過剩情況下,我國化肥行業若寄希望于通過出口解決國內產能過剩困局,恐不現實。
其二,國內富余產量過大。國際肥料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3年間,全球大約有140個化肥項目投產,其中有50%在中國。去年國內尿素產能富余約1200萬至1400萬噸,磷肥富余約400萬噸,這么大的量,消化不易。
其三,出口難有成本優勢。我國化肥主要出口印度、巴基斯坦、獨聯體等地區。印度由于貨幣貶值購買力下降,今年將減少尿素進口。中東、獨聯體國家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生產化肥成本低廉。我國化肥生產成本較高,以尿素為例,每噸生產成本在1503元至1830元之間,比中東、中亞、俄羅斯要高150元左右。
“能否依靠國際市場化解國內過剩產能關鍵取決于國際市場需求及我們的成本競爭力。”楊春升說。
轉型方可治根
化肥生產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實現企業乃至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氮肥工業協會有關人士表示,破解產能過剩難題可通過三種渠道:一是嚴控新建產能,利用行政和市場雙重手段淘汰落后,提高準入門檻;二是通過創新拓展下游產品鏈,消化剩余產能;三是完善出口政策,做好國內外兩個市場的銜接和平衡,緩解國內供求壓力。
面對化肥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顯得尤為重要。“5年來,山東省累計淘汰合成氨產能191萬噸、尿素產能169萬噸、碳銨產能228萬噸。經過幾年調整重組,全省氮肥企業設備水平顯著改善,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楊春升說。化解化肥行業產能過剩,企業應發揮更大作用,化肥生產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實現企業乃至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研發新型化肥,是化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方向。新型肥料包括復合型微生物接種劑、復合微生物肥料植物促生菌劑;秸稈、垃圾腐熟劑;特殊功能微生物制劑等。新型肥料市場前景好,受到農民的歡迎,而且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發展新型肥料,正在成為一些化肥企業的選擇。
在全行業掙扎在虧損邊緣時,國內生產新型肥料的龍頭企業山東金正大公司,利潤同比大幅增長。新型肥料的發展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