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使用氮肥的時機
對于小麥來說,氮的大量吸收是在分蘗、拔節和開花結實階段;磷在植株體內積累快的時期主要是從拔節到籽粒形成階段;而吸收鉀的高峰則出現在開花前后。盡管小麥在生長初期吸收養分的數量不多,對營養元素的不足卻極為敏感。中國麥區的小麥施肥經驗強調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對于化學肥料的施用,因氮肥施入土壤后發揮作用較快而肥效持續時間相對較短,般都在播種前和拔節期分兩次施用,每次各占總施肥量的1/2左右,為增加穗數和爭取穗大、粒多奠定基礎,磷肥由于在土壤中的移動性差,而且肥效比較遲緩,大都在播種前作底肥一次施入;鉀在長期施用有機肥的土壤中含量比較豐富,一般相當于氮和磷的5~10倍,所以很多地區忽視施用鉀肥,但實際上,有機質貧乏的瘠薄土壤、砂質土壤、中國南方的紅壤土和東北的白漿土,以及重施氮、磷肥的高產麥田,土壤中的含鉀量往往不能滿足小麥生長發育的需要,必須通過施肥補充,在氣候干燥的北方,鉀肥可以作基肥施用,多雨潮濕的南方則可以分次施用。
由于小麥的生長期較長,通常需要追肥,主要是追氮肥。
小麥的追肥數量與土壤肥力及基肥數量以及土壤水分狀況有關。在土壤肥力高或基肥施用較多有機肥的情況下,化學氮肥應主要用作追肥。而在土壤肥力不高,或者在容易發生春旱的情況下,追肥不當容易產生貪青倒伏,反而減產,而一次作基肥施用通常比有追肥的情況下增產,氮肥利用率也有增加,并能減少氮肥損失。
小麥在一生的氮素吸收中,不同時期吸收的氮素在作物產量構成因素(穗數、粒數和粒重等)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如在分蘗期吸收的氮素(越冬、拔節)有利于增加有效分蘗,增加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如在這一時期追肥,則追肥的氮量應在考慮到播種量、品種分蘗力以及土壤氮的礦化量等因素后加以調節,由于土壤氮素礦化量往往難以預測,但可以參考播種時耕層無機氮量。第二個可能的追肥期是抽穗始期,這時氮素的有效供應常可能增加每穗的粒數。在這一時期追施氮肥時可以適當配施生長調節劑CCC(矮壯素),以防倒伏。
小麥晚期追肥(抽穗到初花期)有時不但能提高產量,而且可以改進品質,但應嚴格控制用量以防貪青遲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