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作為農作物種植的一大角色,已經被廣大農民了朋友所認知。但是近年來頻頻爆出的的食品安全確實令社會非常擔憂的。借此農藥本身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大家的關注,農藥安全性評價涉及了農藥研究、開發、生產、運輸及使用的整個過程,并且涉及到原藥、制劑及使用方式。從20世紀50年代的急性毒性測試到2013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第60號令,通過《化學品物理危險性鑒定與分類管理辦法》指出化學品物理危險性鑒定和分類方法,我國農藥安全評價得到了長足發展。
我國作為農藥產量世界第一,表面活劑產量世界第二的農藥大國,我國農用表面活性劑與國際表面活性劑行業保持同步發展。主要生產企業有近兩百家,年銷量在千噸以上的企業約十余家。生產能力遠遠超過實際需求量,并有一定量的出口,進口量較少。從歷史上來看,農藥助劑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天然物助劑和有機合成助劑兩個階段。在天然農藥和無機農藥時代,農藥助劑以天然物為主,如各種動植物油、動物膠、松脂皂、廢糖蜜、淀粉糊、茶枯、皂角等,用以改善藥劑的分散性、黏著性和潤濕性等。而隨著有機合成工業的發展,有機合成的表面活性劑及其他合成材料逐漸取代了天然物助劑,并可根據需要來設計和合成所需的助劑。
通過對助劑自身結構組成的分析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提高助劑的安全性必須要將農藥劑型的轉型向著水基化、顆粒化、緩釋化的方向發展。
首先,需要選擇安全性較強的溶劑,選用閃點高于60℃的重芳烴溶劑油來替代二甲苯,同時慎用或不用高毒,刺激性強、揮發性強的極性溶劑,并積極探索可以商品化的綠色溶劑包括礦物油溶劑、植物源溶劑、人工合成溶劑等來替代苯和二甲苯。同時,還應該積極開發高濃度乳油,在根本上減少有機溶劑的使用。
其次,篩選環保型助劑單體也是保證助劑安全的一個重點,在農藥制劑和混用表面活性劑配方試驗中,應將助劑單體的選擇重點轉向那些物理安全性高,毒性低,易于生物降解的品種,并制備其系列化產品,便于配方篩選。比如高分子羧酸鹽系列產品、木質素磺酸鹽系列產品、EO/PO嵌段聚醚系列產品、烷基多糖苷系列產品、有機硅系列產品等。同時,還應加快一些新型助劑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探索。
最后,發展水基制劑的專用助劑,如水乳劑、懸浮劑、可溶性液劑、水分散粒劑等水基制劑是安全環保的農藥制劑產品,是當今世界農藥劑型的發展方向。
所以,必須大力開發與之相匹配的農藥專用助劑來適應農藥安全劑型的發展,政府管理部分也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而對于助劑生產形成一定規模的企業,優化現有助劑品種是更為直觀、易于實現的選擇。在非離子型農用表面活性劑中的親油基團中,我們可以用利于生物降解的天然化合物(比如蓖麻油、天然脂肪醇)為原料來替代毒性較大且難以降解的多苯核親油基團。而適當控制聚氧乙烯鏈中環氧乙烷的聚合度,將有利于其生物降解。同時,用生物降解性更好的非離子型改性硫酸鹽能夠有效替代具有潛在致癌毒性且較難降解的非離子型改性磷酸鹽。
目前,“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農藥安全性、生態評價研究”正在穩步進行當中。
該課題通過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農藥安全性測試方法以及農藥安全性及生態評價技術,在研發早期對農藥安全性進行科學評價,為綠色安全農藥產品開發提供重要的科學決策依據。我國將有望建成三家符合國際標準的農藥安全性評價實驗室示范基地,我國的農藥安全性評價體系也將更容易被國際社會認可和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