螻蛄科別名非洲螻蛄、小螻蛄、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地狗子、水狗。國內從1992年改為東方螻蛄,分布在全國各地。為害水稻造成的枯心苗,是稻莖基部被咬,嚴重的咬斷,呈撕碎的麻絲狀,心葉變黃枯死,受害稻株易拔起,稻莖上無蛀孔,無蟲糞,這種癥狀在落水曬田時或稻株四周無水時才能見到。東方螻蛄為害其他作物特點,參見華北螻蛄。
在北方地區2年發生1代,在南方1年1代,以成蟲或若蟲在地下越冬。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動,在洞口可頂起一小虛土堆。5月上旬一6月中旬是螻蛄最活躍的時期,也是第一次為害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氣炎熱,轉入地下活動,6—7月為產卵盛期。9月份氣溫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為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陸續鉆入深層土中越冬。螻蛄晝伏夜出,以夜間9—11時活動最盛,特別在氣溫高、濕度大、悶熱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動。早春或晚秋因氣候涼爽,僅在表土層活動,不到地面上,在炎熱的中午常潛至深土層。螻蛄具趨光性,并對香甜物質,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餅、麥麩以及馬糞等有機肥,具有強烈趨性。成、若蟲均喜松軟潮濕的壤土或沙壤土,20cm表土層含水量20%以上最適宜,小于15%時活動減弱。當氣溫在12.5一19.8℃,20cm土溫為15.2—19.9℃時,對樓蛄最適宜,溫度過高或過低時,則潛入深層土中。
防治方法: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對水2—3kg,拌麥種50kg,拌后堆悶2—3小時。對樓蛄、蠐螬、金針蟲防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