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污染如何拯救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4-11-7 |
農藥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雖然農藥給農業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但是農戶在施用農藥的同時 也已經對土地和環境造成了污染,拯救農藥污染還是要有規劃系統的整治。 我國農藥生產取得長足進步,今年1~8月份農藥行業利潤總額132.5億元,同比增長5.5%。截至今年8月底,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產量分別占農藥總產量的48%、6.5%、16.4%,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但行業環保壓力巨大,污染問題不容忽視。 “未來農藥行業的污染物減排思路應堅持源頭抓起、重點防治、全程監控、綜合治理的原則。”在10月30日上海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農藥行業環保發展論壇上,沈陽化工研究院副院長胥維昌這樣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 病 污染因子復雜難控 根據胥維昌副院長的介紹,目前國內農藥行業環保呈現以下幾大問題。 首先,污染事件時有發生。這些污染有的是生產過程帶來的污染,包括“三廢”處理不達標、無組織排放多(尤以揮發性物質及惡臭物質為主)等,有的是農藥使用過程帶來污染,其中既有不規范使用帶來的殘留,也有假冒偽劣產品的使用帶來的影響,還包括乳油大量使用造成的污染等。 從國外的情況來看,其農藥企業環保狀況要好于國內。一方面由于企業產品規模普遍較大,使得污染物產生相對穩定,廢水等水質波動小,所需的治理技術相對單一;另一方面,國外企業生產技術先進,自控程度高,導致排污量小,可做到污染物可知,處理更有針對性,再加上產業集中度高,污染物治理相對容易;此外,國外企業盈利能力強,用于環保治理費用通常達到其總產值的8%~10%。 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內農藥企業普遍生產分散、規模偏小,形成了一個品種多點生產、一家企業生產多個農藥品種的現象;在市場發生變化時,由于產品品種調整頻繁,單一的環保技術很難實現全面治理。 同時,國內農藥產業的特點也決定了污染物排放存在問題。以水為例:一是排放量大,噸產品廢水排放數噸到數十噸,甚至上百噸,其中生產1噸氟蟲腈產生的廢水可達80噸,生產1噸吡蟲啉廢水量達48噸,1噸草甘膦的廢水也達17噸;二是濃度高,一般工藝廢水濃度均在1萬~100萬ppm之間,甚至超百萬;三是含鹽量高,均在5%以上,甚至達到20%。此外,國內農藥生產產生的廢水由于包含很多具有殺菌活性的雜環類化合物,往往難以生物降解,而且由于廢水中大多數均含有一定量的農藥,毒性一般較大,且特征污染因子多,如除蟲菊酯原藥生產過程產生的污染物達68種,其中水污染物有65種。 另據了解,幾乎所有農藥企業均有處理裝置,但真正達標尤其是提標后,穩定運行的不是很多,而且所采用的技術較為多樣。 治 生產全程監管利用 胥維昌強調,我國農藥行業污染物減排思路應源頭抓起、重點防治、全程監控、綜合治理。主要思路為:源頭上使用清潔原材料和采用清潔工藝過程,使用環保劑型;對排放量大、污染嚴重、毒性大的產品品種進行重點防治;對生產和環保治理環節進行全程監控;對清污分流加以綜合治理。 從綜合治理角度上,針對廢水,要實現清污分流。清污分流的標準選擇為COD≥3000毫克/升和不易生物降解的廢水分別進入高濃度廢水池,COD≤3000毫克/升的廢水及初期雨水進入低濃度廢水池,真空系統的廢水應控制在COD≤2000毫克/升。 從處理工藝思路上,首先要著眼于綜合利用,盡可能從廢水中回收有用資源,其次需減少COD排放量,選擇切實可行的發生源處(如廢水排放車間)廢水一級處理技術,既去除部分可降解的高濃度有機物,又提高廢水的生化可行性,減輕后續生化處理負荷;再次要采用適于農藥廢水生化處理的A/O生物接觸氧化工藝作為綜合廢水的最終處理手段,使廢水中各項污染物達標排放。 胥維昌指出,針對廢氣,要實現有組織排放的資源化,并將無組織排放變為有組織排放。具體而言,有組織排放的氣體污染物主要是氯化氫、二氧化硫、氯氣等,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轉化成相應的產品自用或出售;無組織排放的氣體污染物,應建立完善的回收及吸收系統,集中焚燒處理,變無組織排放為有組織排放。 對于固廢,要實現資源化和合規化。如生產線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包括廢渣、廢溶劑、廢包裝袋、蒸餾釜殘、生化系統的剩余污泥等,要全部歸類于有毒化學品,均按照有毒化學品處理要求采用焚燒工藝處理或送至有資質處理單位進行處理。 “環保問題不僅僅是環保問題,它涉及到技術、生產、管理、經營等諸多方面,是一個系統工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對大多數企業而言,雖然意識已有,但最終還是要取決于處理措施等‘硬實力’。”胥維昌談到。 |
相關閱讀 |
停滯市場低谷 草甘膦如何突破 |
盤點2014年國際農藥十大事件 |
關于丙環唑,有哪些你還不知道?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